【古今醫統大全 瀉泄門 治法1263】
王節齋云︰泄本屬濕,然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分寒熱新久而施治。
治法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氣,用風藥以勝濕。
亦有久泄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
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此脾脫也,宜急澀之。
瀉宜汗解者,經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用蒼朮、麻黃、防風之屬是也。
瀉宜吐痰而愈者,《格致餘論》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脈滑而頗弦,膈悶食減。
此久積為所鬱成濕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
導其源則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湯,溫服碗許,探喉中吐痰半升,利減半,再吐而安。
瀉宜逐下而安者,若長沙太守言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
痢已瘥,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
瀉宜補益而愈者,若東垣《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瀉泄,宜黃耆建中湯。
瀉宜調理脾胃而止春,若潔古老言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朮、茯苓、芍藥治之。
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脾濕胃弱,不能營運,食下即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
瀉宜燥濕而後愈者,若《脾胃論》言濕土有餘,脈緩而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合二陳湯。
瀉用寒涼而愈者,若張長沙言協熱自利,黃芩、芍藥主之。
瀉宜溫補而愈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
下利心痛,急當救裡;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與理中、四逆輩主之。
瀉以分利而愈者,若劉河間言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
瀉以收澀而愈者,若東垣謂寒滑氣泄不固,訶子散以澀之之類。
濕勝而瀉,四苓散加二朮。
甚者二朮炒為末,米飲調服。
氣虛者,用參、朮、升麻、芍藥,或以四君子湯加芍藥、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黃芩、活石、梔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陳湯加海石、音黛、黃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積宜消導之,疏滌之,用神曲、大黃、枳實,或保和丸。
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蒼朮、濃朴、陳皮、炒曲、澤瀉、地榆、甘草等分,冬加乾薑。
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
脾胃不和傷食者,胃苓湯。
凡治瀉藥宜作丸散服。
泄瀉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蒼朮、車前子倍白朮,為末,米湯調服。
濕熱甚者瀉下如熱湯,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之類。
腹中疼痛,瀉下清冷,喜熱手蕩熨,口不燥渴,乃寒瀉也,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
有氣加木香,病甚者更加木香、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芍藥、神曲、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食積時常腹痛泄瀉,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束垣枳實導滯丸推逐之,而後以四苓散加濃朴、蒼朮、神曲、麥芽之類作丸服之,以安胃氣。
瀉水而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朮加黃 、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提之而愈。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