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傷寒門 証候715】
嘔者,聲物俱出者也;吐者,無聲而但出物者也。
仲景復言乾嘔以別之,則嘔為有物明矣。
乾猶空也,但空嘔而無所出耳。
然嘔吐俱有物出,較之重輕,則嘔甚於吐也。
蓋表邪傳裡,裡氣上逆,故嘔吐而水穀不下也。
嘔吐有四証,不可不辨︰有胃熱脈弦數,口苦煩渴;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氣,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有膿血,喉中腥,奔逆上沖,不須治之,嘔膿盡自愈。
大抵寒邪半表半裡則多嘔吐,及其裡熱而嘔吐者亦有之。
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証,不可攻之,為其氣逆未收斂為實也。
若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甚也。
噦則乾嘔之甚者,有聲出而無物出也,亦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
亦有熱氣壅鬱,上下氣不得通而噦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
小便不通,腹滿而噦者不治。
【發汗】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之。
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和解】半表半裡証多嘔,小柴胡湯。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陰陽不交,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升降陰陽。
三陽發熱而嘔吐,俱用小柴胡湯。
【分利】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
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亦茯苓湯。
先嘔後渴,此為欲解,當與水解。
凡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
【清熱】有虛熱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
《活人書》治瘥後有餘熱在胃脘而嘔者,竹葉加生薑汁湯。
嘔而思水者,急與豬苓湯。
【溫】膈上有寒,及寒厥,或嘔不渴,乾薑附子湯。
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
嘔吐,手足冷,小橘皮湯。
寒多而嘔吐,理中湯。
不飲水而吐,理中湯去朮加生薑。
胸中似嘔無奈者,生薑汁半夏湯。
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少陰吐者,真武去附子加生薑。
諸嘔吐食不下,小半夏湯。
【下】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表解裡未和,十棗湯。
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無脈,大承氣湯。
嘔而不止,發熱,柴胡証具,心下急,鬱鬱微煩,大柴胡湯。
《千金方》云︰生薑,治嘔吐之聖藥。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