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古今醫統大全 傷寒門 脈候652】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22 22:45
標題: 【古今醫統大全 傷寒門 脈候652】

古今醫統大全 傷寒門 脈候652

 

 

《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病在外。

 

外者表也。

 

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

 

中者裡也。

 

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

 

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

 

結胸証,脈浮者不可下,則知脈屬陽証無疑矣。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傷寒論》曰︰陰陽脈俱緊,名曰傷寒。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

 

《脈經》曰︰遲緊為寒。

 

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

 

脈緊而無汗謂之傷寒。

 

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

 

陰陽緊盛,傷寒之脈,前病熱未已,後復感於寒也。

 

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

 

脈陽洪數,陰實大太過,溫熱兩合,變為溫毒。

 

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病發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 病。

 

病太陽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名曰濕痺。

 

病太陽身疼痛,脈微弱弦芤,名曰中 。

 

脈沉細而疾,身涼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曰陽厥傷寒。

 

熱盛得脈大者生,沉細者死。

 

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保命集》︰脈浮而緊者為表實,可汗。

 

(麻黃湯主之。 )

 

脈浮而緩者為表虛,可固表驅寒。

 

(桂枝湯主之。 )

 

脈沉而數,或疾而滑,或沉實有力,皆為裡實,兼大便燥者可下。

 

(大承氣湯主之。 )

 

脈沉而細,或微而遲,按而無力,尺中弱,皆為裡虛,可救裡二便利,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脈沉細者不可汗,尺脈遲者不可汗。

 

浮而數為表實,當汗之。

 

(麻黃湯之類,)浮而遲為表虛,宜固表。

 

(桂枝湯之類。 )

 

不浮不沉,中診而數,為中焦之實熱。

 

(調胃承氣湯之類)兼有頭痛惡寒者,大小柴胡湯斟酌用之。

 

不浮不沉,中診而遲,或微或細為中虛也。

 

(建中理中湯之類。 )

 

沉而數者為裡實,法當下。

 

(大承氣湯之類。

 

沉而遲者為裡虛,法當溫。

 

(薑附之類。 )

 

陶節庵曰︰傷寒脈專以浮中沉遲數辨其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而斷。

 

諸浮在表,輕手得之曰浮。

 

略重手於皮膚之下,肌肉之上,陰陽各半,故屬半表半裡,得之曰中。

 

沉為在裡,重指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得之曰沉諸遲為寒,諸數駑熱。

 

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

 

有力者為陽為熱為實,無力者為陰為寒為虛。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

 

傷寒以大為病進,以緩為邪退。

 

緩為胃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

 

傷寒脈中有神曰生,神者,氣血之先也。

 

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

 

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

 

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

 

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尺部無力為脫陰。

 

寸口脈浮而有力。

 

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固。

 

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

 

寸脈弱而無力,切忌發吐;尺脈弱而無力,切忌治下。

 

初按來疾去遲,名曰內虛外實;去疾來遲,名曰內實外虛。

 

尺寸俱均勻,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

 

汗下後脈靜者生;躁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故也。

 

溫之後脈來歇至者,正氣脫而不復生也。

 

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死。

 

按之解索名曰陰陽離,離者死。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