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大便失禁 盛行逾65歲婦女】 [打印本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8-21 15:49
標題: 【大便失禁 盛行逾65歲婦女】

大便失禁 盛行逾65歲婦女

 

更新日期:2010/10/20 00:07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大便失禁患者常因害怕別人聞到臭味而損形象,故易脾氣暴躁、易怒和孤癖,進而導致心理、工作、與家人互動、性生活、社交和生活品質受嚴重影響,甚至被當做精神病患看待,尤其是婦女朋友更感困擾。


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謝卿宏表示,大便失禁病症是指不管是米湯樣、成形的或硬的糞便無法控制地從肛門漏出,進而造成病人衛生問題與社交障礙的情形;

 

據統計,歐美女性大便失禁的盛行率約○.4至18%,而台灣婦女則為2.3%;

 

年齡是最相關的因素,六十五歲以上的台灣女性,其盛行率高達8.2%。

 

常見危險因子包含脊椎損傷、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腹瀉、慢性便秘與骨盆腔鬆弛等。


謝卿宏醫師指出,大便的控制牽涉到提肛肌、肛門括約肌、肛門的感覺、直腸的容量和可擴張程度、大便硬度、大便量、結腸的推送功能與患者機警程度間的交互作用,任何控制因子的改變,都會導致失控而失禁。

 

對女性而言,生產時肛門內、外括約肌和提肛肌的破壞或其支配神經的損傷,是大便失禁的重要原因。

 

年輕女性的症狀通常較輕微,有時只是無法控制放屁而已;

 

但是,在年紀漸增,當神經退化與相關肌肉的殘餘功能無法發揮代償作用時,大便的控制也會出現某種程度的困難,失禁就會出現而逐漸變嚴重。


謝卿宏醫師說,大便失禁治療前,要先評估症狀的嚴重度,更要正確地鑑別診斷病因,除病史和內診外,肛門超音波可確認肛門括約肌損傷的程度和位置,而陰部神經傳導檢查和肛門壓力計檢查也是常用的利器。


謝卿宏醫師強調,大便失禁治療的目的在恢復或改善大便的控制,以提昇生活品質,然其治療方法常隨病因、嚴重度、可選擇的方法與患者的健康情形而不同。

 

一般說來,除肛門括約肌損傷和症狀嚴重者之外,食物的選擇、增加大便量或其硬度與減慢腸道蠕動的藥物,甚至飯後灌腸和骨盆底肌肉的訓練,對治療都有幫助。


對於括約肌損傷而必須用手術修補者,謝卿宏醫師認為,必須先排除單純肛門外括約肌萎縮和陰部神經病變的病人,做肛門括約肌重建才會成功。

 

此外,手術時若一併重建提肛肌,也能夠恢復肛門直腸部的角度,不僅可以減慢直腸內糞便進入肛門的速度,而且完整的提肛肌會在腹壓上升時,能及時主動收縮以避免大便失禁的發生。

 

 

引用: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20/128/2f9qp.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