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要旨 病能篇第三70】
調經論篇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栗。
寒氣在皮膚之外,則上焦不通,而發寒栗。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王安道曰此陰字,指人身之陰與水穀之味也。
夫有所勞倦者,過動屬火也。
形氣衰小者,壯火食氣也。
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
上焦不行者。
清陽不升也。
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穀,則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滋養一身也。
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濁無降矣,故內熱。
汪寅谷曰︰人身之中,陰氣虛損為熱。
蓋勞倦傷脾,胃氣因虛下陷,重壓下脘氣道之分,而上焦之氣,因以不行,少火鬱為壯火,而為內熱傷氣等証。
其治以東垣補中益氣為宜。
斯所謂勞傷形體,飲食失節而致熱者乎?內傷之說,蓋原於此。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
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外傷寒毒內薄、諸陽外盛,則皮膚收。
皮膚收,則腠理密,故衛氣蓄聚無所留行矣。
寒氣外薄,陽氣內爭,積火內燔,故生外熱也。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溫氣,陽氣也。
陰逆內滿,則陽氣去於皮外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