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脈証不應49】
表証脈不浮者,可汗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正氣,故脈不應。
裡証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抑鬱正氣,故脈不應。
陽証見陰脈,有可生者,神色不敗,言動自如,乃稟賦脈也。
再問前日無此脈,乃脈厥也。
下後脈實,亦有病愈者,但得証減,複有實脈,乃天年脈也。
夫脈不可一途而取,須以神氣形色病証相參,以決安危為善。
張昆源正,年六旬,得滯下。
後重窘急,日三四十度,脈常歇止,諸醫以為雀啄脈,必死之候,咸不用藥。
延予診視,其脈參伍不調,或二動一止,或三動一止,而複來,此澀脈也。
年高血弱,下利膿血,六脈短澀,固非所能任,詢其飲食不減,形色不變,聲音烈烈,言語如常,非危証也。
遂用芍藥東加大黃三錢,大下純膿成塊者兩碗許,自覺舒快,脈氣漸續,而利亦止。
數年後又得傷風,咳嗽,痰涎涌甚,診之又得前脈,與杏桔湯二劑,嗽止脈調。
乃見其婦,凡病善作此脈,大抵治病,務以形色脈証參考,庶不失其大體,方可定其吉凶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