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篇之徹底消滅做偉大人物的念頭(1) 】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應該做的事情看起來更像是建立或者保持一種狀態。
我們總應整潔而體面、具備40歲的智慧和20歲的面貌、隨心不羈而又樸素誠實、並且控制自己的欲望,過一種較為簡單舒適的生活。
每天每個人所有的想法裡,差不多有60%都是負面的,例如:我太累了,再也不想繼續下去;事情太難了;沒有什麼意思等等。
時不時冒出頭的負面想法阻礙了我們的進取。
如果你總是能打敗消極的想法、心態積極,又有充足的睡眠、能天天進行具有禪意的適當運動、關注新聞、關心流行,心態開放、為人低調而又自信,那麼你的生活狀態可算相當不錯。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無數次思考生命的意義。
重大事件的發生總是和某些個人的魅力交相輝映,總是希望自己能夠被記住,成為歷史長河中一個燦爛的標點。
理想總是“江中斬蛟、雲間射雕、席上揮毫”,做一個歷史驚濤駭浪中的關鍵人物,或者如司馬遷,留下千古文名。
現代價值取向又不太一樣,時常看到黑白膠片的老電影,感歎如《羅馬假日》中的奧德莉•赫本可以永遠留下年輕時最美麗的身影。
因為想成為一個“偉大人物”,我們15歲的時候就感覺有些晚了,或者身世不夠傳奇,或者已經隱隱感到將成平凡的前兆。
曾經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嬰兒、意氣風發的少年們,等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大多數不過泯然眾人矣。
哪怕長得不錯、學歷、綜合素質都十分過得去,所謂的偉大理想,在現實中好像也沒有什麼出路。
25歲已經覺得老;35歲時覺得一切都快過去,只盼望如果能年輕10歲,那麼將可以如何如何。
35歲前,你一定要乾淨徹底地消滅自己做偉大人物的念頭。
這種夢想至少有兩個危害:一是讓你總是對自己失望;二是讓你總不能心甘情願地生活于現在時。
抓緊現實的快樂
少年時偶爾失眠的晚上,總是恐懼著不知道第二天會怎樣的到來,不可預知的、做不得准的未來。
想著茫茫的宇宙,漫長的時空,終有一天你將什麼都不再知道。
多麼可怕!因為那時候日日所感的還都是單純的快樂,所以恐懼也就更深些。
也許老至耄耋時,才會生出“此生足矣”的勇敢吧。
也是因為這種恐懼吧,所以一個人才希望自己總要留下些什麼,希望被別人記住。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極端的人認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是寧可選擇“遺臭萬年”的。
可是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世上已經有太多的“三分鐘名人”,現在日日活躍在眾人眼前,轉眼就會被忘記。
古來金榜題名的狀元不知凡幾,記得他們的還有幾人?而女人們最愛成為政治風雲波詭雲異中的一抹麗色,王侯將相雖已沒,沒看見現在最熱門的職業是可以日日與各國政要縱論天下的華人女主播嘛。
哪怕如秦皇漢武、孔孟老莊這樣頂尖兒的人物,後人哪又真的知道他們臉長臉短。
又如梵古,藝術家身後才揚名的不少,自己又知道什麼。
幾千年的老典故混跡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記得這樣一些凝固的瞬間:秦始皇與孟姜女、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崔護在春日見到的桃花……夾雜著事實與傳說的故事。
權重一時的高官,在後世為人所知的也許反而是因自己賞玩而搜集的一批藏書,當時這不過是他在各地游宦時閒暇的消遣。
為了所謂的“名”,而要刻意去苦心志、勞筋骨嗎?慎言慎行,不敢偏離名人傳記中的成長腳步。
看到有人20歲已經大紅大紫,就恐慌自己快趕不上了。
看到有的例子是35歲以後大器晚成的;還有到了48歲才開始寫作、或者嘗試創業也有成功的,就覺得自己還有希望。
最近兩年全球最熱門的女性要算是《哈裡波特》系列的作者羅琳了。
這位35多歲的單親媽媽曾經一度靠領取政府救濟金生活,長得不算美麗,寫的東西是人們普遍認為很“小菜一碟”的兒童魔幻故事。
誰知道一經發表出來,聲望如滾雪球一般瘋長。
現在她是全球年度收入最高的女性,而且是以這麼不庸俗的方式。
至要緊的還是此生的幸福吧。
張愛玲說生命就在於一些平凡的小樂趣。
曬過太陽後新棉被的味道、豐衣、兩味最愛的小菜、開始生命新一階段時的滿懷希望……這些,只有獲得心靈的平靜之後才能感受得到。
選自:軟件《中華五千年詩詞文庫軟件V9.50》中《勵志庫》之《35前要做的33件事》
【生活方式篇之徹底消滅做偉大人物的念頭(2) 】
沒有傳奇的時代
我們要承認,現代社會似乎失去了釀造傳奇的溫壤。
社會日益富庶,顛沛流離越來越少,好像凡是太容易的事情就會變得不那麼珍貴。
以前書生進京趕考,往往一去三年,杳無音信,能再中了進士回來都是奇跡。
現代人想像古代社會十分可怕,出門十裡就已經很難知道家裡的情況了。
別說一去千里,生離幾乎就等於死別,或者有搬遷、變故、戰亂,互相就再也找不到了。
由此產生了許多情意深長的傳奇故事。
現在有電話、手機、互聯網,天涯咫尺,隨時能聯繫上。
生活開始太多趣味,太少永恆。
因為有照片和錄影,已經逝去的明星還可以繼續在雜誌、電視上面對觀眾微笑。
有人還在進行更為大膽的研究,根據明星們過去留下的聲音、形貌特徵,通過數位化的手段在螢幕上再現過去的名人,例如貓王和瑪麗蓮•夢露。
也許不久以後,人們將不只能觀看到他們過去拍攝的電影,還能見到他們在新片中飾演新的角色,合成起來就好像他們真的"重生"了一樣。
人的自我定位和價值觀在不斷的接受挑戰。
試想如果去到外太空,人所要承受的定位混淆也是如此吧。
房子、股票,一切的東西還有價值嗎?都要重新考慮。
現代社會標準開始多元化。
武俠小說裡的世界多單純,所有人信仰一致,練到武功最高就是最大的成功。
少年時代也是這樣單純的,考上最好的大學就是最大的成功。
只需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是,自己就不用思考了。
有時候思考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封建社會還有一個科舉,普天下尚文,所有適齡人才都在寒窗苦讀,以期一朝中了狀元以成就最大的輝煌。
好歹還有個努力的方向。
"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
"一切左右安排好,多麼豐裕單純的世界觀。
現在的人開始尋求莫名其妙的途徑出名,從吉尼斯開始,再到什麼"用身體寫作"。
一夜"暴名"之後,世人驚愕地張開嘴巴,對此的第一反應是:居然還有這樣的事情!而不認為是自己也可以做、或者要教育兒孫努力的方向。
應該怎樣生活
應該過怎樣的一種生活?人一旦解決了溫飽之後,一定會想這個問題。
所有人都在感歎:人只能活一次。
所以有的演員說,做演員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經歷不同的人生。
其實真實的人生也一樣,為什麼只能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籤--張醫生、王老師,從20歲開始的一輩子都被人如此稱呼,只過一種生活。
現在社會自由得多,這兩年幹幹這個,下幾年換個全新的行當未嘗不可。
只要自己想做,大可以去嘗試一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才20多歲,即使對現有生活不滿足,卻也想著要保住飯碗的平安,而懼怕改變。
到了三四十歲,更是擔心年紀大了,想找個安穩的所在混到退休就是了。
有了一點歲數,兒女也長大了,覺得人生好像就差不多了,總是對自己進行這樣的心理暗示,就會真的老了。
好像小飛俠彼得潘一樣,我們變老是因為我們想讓自己變老。
很多上一輩的人,在一個單位幹到退休之後,閑下來才懊悔自己哪裡也沒去過,什麼也沒有做,幾十年好像是一片空白。
有的遷怒於家庭或子女,認為自己都是為了別人,奉獻太多。
如果不想老了以後後悔,那麼現在想幹什麼,就努力地去幹吧。
經歷了就不後悔。
最近有一部電影《雲的南方》,故事讓人感動:工廠幹部徐大勤退休之後,最大的願望就是去雲南。
到了雲南之後他只想去512廠看看。
別人都不理解是為什麼。
只是因為多年前他差點跟人對調到這個單位,但因為有了女朋友,就沒來成。
從那時開始,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服了一個漫長的苦役。
每當他覺得生活不堪重負的時候,就後悔自己為什麼沒去雲南。
所以退休以後一定要來看看。
在雲南接待他的老黃卻正好相反,他是一個後悔來了雲南的人……生活的事情怎麼說呢,夢想與現實總是又痛又癢的互相牽制。
所謂"終生學習"的態度是正確的。
中年以後還可以重新開始讀書,然後幹一些全新的事情。
老了以後也可以開始學習新的東西,不一定有什麼用,"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本身就帶來成就感。
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求職簡歷當中劃分出一道明顯的分界線,一個在大公司做了20年高層經理的人可能會去應徵一個完全不同類別的入門職位。
職業分層現象會越來越多地出現:職業生涯最初階段做一些高報酬、高壓力的工作;中間階段做一些結構性強、但是報酬稍低的工作,例如教師;然後到老年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些輕鬆的、報酬很低的工作,甚至義工,世界許多著名古城的博物館裡都能看見一些拿著退休金、和藹可親的老年義工。
如果問100個人他們的人生理想,大概有90個以上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回答是"周遊世界"。
去到不同的地方,體驗各種風物,的確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或者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一樣,他的一生十分簡單,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執教兩年,在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裡借住過,然後獨自在無人的瓦爾登湖邊自建木屋居住,嘗試寫作,44歲時去世。
他的一生如此孤獨而芬芳。
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
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古人所說的"身居陋室,胸懷天下"也有這個意思。
無論是否真的行萬里路,精神的豐足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一本書要好,關鍵是得有股子津津樂道的勁頭,旁若無人的自在。
""各人成就有大小,但全都那麼自在,自說自話的幸福,讓閱讀者也幸福。
"讀書如此,生活也是這樣。
在自己的領域裡,努力創造一些小小的成就。
然後有足夠的閒暇,發展自己的興趣,實現或大或小的夢想。
"做事時要不計報酬;戀愛時要不怕傷害;跳舞時要旁若無人。
""要笑著羡慕,而不是哭著嫉妒。
"這就是完美的人生。
做快樂的平凡人,不要再去期待一些好高騖遠的所謂"偉大"。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