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138】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註〕:
本以下之早,故成心下痞。
如係結熱成實之痞,則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寒攻之法也。
如係外寒、內熱之痞,則宜附子瀉心湯,溫攻之法也。
如係虛熱、水氣之痞,則宜生薑瀉心湯,散飲之法也。
如係虛熱而嘔之痞,則宜半夏瀉心湯,折逆之法也。
如係虛熱益甚之痞,則宜甘草瀉心湯,緩急之法也。
今以諸瀉心湯,審證與之,而痞不解,則當審其人,若渴而口燥,心煩,小便不利者,非辨證不明、藥力之不及也。
蓋水飲內蓄,津液不行,故痞病不解耳,宜五苓散外發內利,汗出小便利則愈,於此可類推矣。
〔集註〕:
方有執曰:瀉心湯治痞而痞不解,則非氣聚之痞可知。
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津液澀而不行,伏飲凝結也,五苓散利水生津,津生而渴煩止,水利而痞自除,所以又為消痞滿之一法也。
程應旄曰:瀉心諸方,開結、蕩熱、益虛可謂備矣。
然其治法實在上、中二焦,亦有痞在上而治在下焦者,斯又不同其法也。
若痞之來路雖同,而其人口渴燥煩,小便不利,則知下後胃虛,以致水飲內蓄,津液不行,痞無去路,非結熱也。
以五苓散主之者,使濁陰出下竅,而清陽之在上焦者,自無阻留矣。
況五苓散,宣通氣化,兼行表裏之邪,使心邪不從心瀉,而從膀胱瀉,又一法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