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靈樞 小針解第三法人04】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
難入者,難著於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
神客者,正邪共會也。
神者,正氣也。
客者,邪氣也。
在門考。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
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做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
上守機者,知守氣也。
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外之徐疾也。
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
其來不可逢春,氣盛不可補也。
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
不可控以發者,言氣易失也。
扣之不發者,言①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
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
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
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
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
來者為順著,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者,言知所取之處也。
迎而奪之者,瀉也。
退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滿則洩之者,氣口盛而當污之也。
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
邪勝則虛之者,言請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
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
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
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作然若有得也,瀉則優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
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
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
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會也。
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
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
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愜然不復也。
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根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外而出入也。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
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米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附氣,陰氣至則陽氣反人,人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明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①者,言:原作"言者",據"九針十ˍ二原"篇改。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