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松園醫鏡卷十一書集虛勞舉例六】
六 一人病失血,歲二、三發。
其後所出漸多,咳嗽發熱,食減肌削,屢至小康,不以為意。
夏秋間偶發寒熱如瘧狀,每夜達曙,微汗始解。
嗣後寒熱稍減,病轉下痢,進以參、朮,胸膈迷悶,喉喑窒塞,服茯苓、山藥,預收紅鉛末,下黑血塊數升,胸喉頓舒,面容亦轉,以為得竹破竹補之法也。
加用桂、附二劑,於是下利晝夜十數行,飲食難入,神識不清,病轉增劇。
嘉言診之,脾脈大而空,腎脈小而亂,肺脈沉而伏。
病者問此為何症?曰:此症患在亡陰,今反用峻熱之藥,如權臣悍帥,不至犯上無等不已。
行期在立冬後三日,於今計之,不過信宿,無以為方也。
何以言之?經曰:暴病非陽,久病非陰,則數年失血,其為陽盛陰虛無疑。
況食減而血不生,漸至肌削而血日槁,虛者益虛,盛者益盛,勢必陰火大熾,上炎傷肺,咳嗽生痰,清肅下行之令盡雍。
由是腎水無母氣以生,不足以蔭養百髓,柴閘極瘦損,每申酉時,洒栗惡寒,轉而熱至天明,微汗始退,譬如夏日炎蒸,非雨不解,身中之象,明明有春夏無秋冬。
用藥方法,不亟使金寒水冷,以殺其勢,一往不返矣。
乃因下利,誤用參、朮補劑,不知肺熱已極,上有從皮毛透出一路;今補而不宣,勢必移熱於大腸,所謂肺移熱於大腸,傳為腸 者是也。
至用紅鉛末下黑血者,蓋陽明之血,隨清氣行者,久已嘔出,其陰分之血,隨濁氣行至胸中,為膜原所蔽,久瘀膈間。
得經水陰分下出之血,引之而走下竅,聲應氣求之妙也。
久積頓寬,面色稍轉,言笑稍適者,得其下之力,非其補之之力也。
乃平日預蓄此藥,必為方士所惑,見為真陽大虧,遂放膽加用桂、附、燥熱,以盡劫其陰,致兩尺脈亂,火燔而泉竭,脾胃脈浮,下多亡陰,陽無所附,肺脈沉伏。
金氣斂縮不行,神識不清,而魄已喪矣。
昔醫云:亂世混濁,有同火化。
夫以火濟火,董曹乘權用事,漢祚焉得不終耶!七 一人勞心太過、因食海鮮,嘔血有痰,喉間如鯁。
日晡煩熱。
士材診之曰:六脈不數,惟左寸澀而細,右關大而軟,思慮傷心脾也。
以歸脾湯大劑,加生地、麥冬、丹皮、丹參二十余劑,而症減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復發。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1%A7%E6%9D%BE%E5%9C%92%E9%86%AB%E9%8F%A1/1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