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諸風門眩暈】 [打印本頁]

作者: ljx0012無知    時間: 2012-8-3 06:03
標題: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諸風門眩暈】

證治準繩雜病第五冊諸風門眩暈

 

眩暈:

 

眩謂眼黑眩也,運如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是也。

 

《內經》論眩,皆屬肝木,屬上虛。

 

丹溪論眩,主於補虛治痰降火。

 

仲景治眩,亦以痰飲為先也。

 

趙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

 

然道無所之而不在,道之謂何?陰陽水火是也。

 

其順淨清謐者水之化,動擾撓亂者火之用也。

 

腦者,地氣之所生,故藏於陰,目之瞳子,亦腎水至陰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掉擾散亂,是故腦轉目眩者,皆由火也。

 

《靈樞》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目而為之精,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並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所謂邪者。

 

風寒濕熱內外之諸邪也。

 

然諸邪晝謂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內經》謂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者,是專言風邪矣。

 

《原病式》釋之曰: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頭目為之眩暈而旋轉,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於是乎掉眩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此非風邪之因火所成者歟。

 

然風有內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則如是。

 

若內發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風也。

 

及諸篇中考之,有謂厥陰司天,客勝,耳鳴掉眩。

 

厥陰之勝者亦然。

 

此司天之氣,從上受者,外入者也。

 

又謂發生之紀,與歲木運太過,皆掉眩巔疾,善怒。

 

肝脈太過,善忘,忽忽冒眩巔疾。

 

又徇蒙招尤,過在足少陽、厥陰者,言目 動蒙暗也。

 

巢氏亦謂脅下痛頭眩者,肝實也。

 

此或得於肝臟,應天氣者所動,或因本臟虛實之氣自動,皆名之為風,非火之烈焰,何能上於巔也。

 

至於木鬱之發,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木中火發之甚也。

 

此天氣內應於臟,與肝虛實之氣動者,是皆名內發之風者也。

 

又謂太陽之勝,熱反上行,頭項頂腦中痛,目如脫。

 

注文謂寒氣凌逼,陽不勝之,太陽之氣,標在於巔,入絡於腦,故病如是。

 

謂太陽司天,善悲,時眩仆。

 

《靈樞》謂邪在心者病亦同。

 

二者皆是邪逼於心下,致神志不安則悲,心火不行則妄動上炎。

 

謂太陰之復,陰氣上厥,飲發於中,頭項胸痛而掉螈尤甚。

 

注文謂濕氣內逆,寒氣不行,太陽上留,故為是病。

 

謂太陰在泉,病沖頭痛,目似脫。

 

注文云亦是足太陽病也。

 

謂太陰司天,頭項痛,善眩。

 

《靈樞》謂邪在腎,頸項時眩。

 

此皆濕邪害腎,逼太陽之氣留於上而然也。

 

至於《金匱要略》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亦是格其心火不行而上衝也。

 

謂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

 

謂陽明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

 

二者因脾胃虛而陽氣不足,所以外見遲緊之脈,內受濕飲之鬱,不足之微陽者,始與所鬱之熱,並而衝上於胸目也。

 

用此比類言之,則眩運之病,非一邪而可終。

 

若夫太乙天真元氣,皆得胃脘之陽以行於周身,分三陰三陽之經脈。

 

六氣應天之陰陽,營運於表者,謂之六化。

 

布五行於五臟,屬之氣,應地之陰陽營運於裡者,謂之五陽。

 

雖然表裡固分為二,及乎一經合一臟相通氣而行,則表裡必似二而一,一而二者也。

 

悉如其天之有德、有化、有用、有變於氣交者,備在身形之中。

 

經曰:成敗倚伏,皆生於動,動之清靜則生化治,動之躁亂則苛疾起。

 

自此言之,掉眩由人氣所動者,豈止如《金匱》所云濕飲而已。

 

若此五陽六化妄動而病者,又可勝數哉。

 

且夫,凡有過節,即隨其所動,經臟之氣而妄起,因名曰厥陽之火。

 

厥陽之火有五,謂之五邪。

 

五邪之變,遂勝克之病作。

 

又或腎水不足,或精血傷敗,不能制其五陽之火獨光,或中土虛衰,不能堤防下氣之逆,則龍雷之火得以震動於巔,諸火上至於頭,重則搏擊為痛,輕則旋轉為眩暈矣。

 

夫如是比類之,道在經有之,諸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其此之謂歟。

 

或曰治諸邪當何如?曰:夫火因動而起,但各從其所動之因而治之。

 

因實熱而動者,治其熱。

 

因邪搏擊而動者,治其邪。

 

因厥逆逼上者,下治所厥之邪。

 

因陰虛而起者,補其陰,抑其陽,按而收之。

 

因陽虛而氣浮上者,則補其陽,斂其浮游之氣。

 

因五志而動者,各安其臟氣以平之。

 

因鬱而發者,治其所鬱之邪,開之、發之。

 

因精血不足者補之,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

 

因勝克而動者,從盛衰之氣而補瀉之。

 

中氣虛衰而動者,補其土以安之。

 

上焦清明之氣虛,不能主持而動者,亦當補中焦之穀氣,推而揚之。

 

因五臟六腑上注之精氣不足而動者,察其何者之虛而補之。

 

如是雖不專治其火,而火自息矣。

 

凡治百病之由火而生者皆然,非唯掉眩而已。

 

嚴氏云: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當以脈證辨之。

 

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局方》消風散、《本事》川芎散、羚羊角散、都梁丸、青州白丸子。

 

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不換金正氣散加芎、芷、白芍藥,甚則薑附湯、《濟生》三五七散。

 

暑則脈洪大而虛,自汗煩悶,黃連香薷飲、十味香薷飲、消暑丸。

 

濕則脈細沉重,吐逆涎沫,腎著湯加川芎名除濕湯、滲濕湯、《濟生》芎術散。

 

風熱,羌活湯、鉤藤散。

 

寒濕,芎術除眩湯、理中湯,仍吞來復丹,甚者養正丹。

 

七情相干,眩暈欲倒,用十四友丸、安腎丸二藥夾和,以《和劑》七氣湯送下,仍間用乳香泡湯下。

 

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所致。

 

當升陽補氣,黃 、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甘菊花、柴胡、升麻之類。

 

《直指方》云: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宜益氣補腎湯。

 

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而然,當益氣補血芎歸湯之類。

 

《直指方》云: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宜補肝養榮湯。

 

有因虛致暈,雖暈醒時面常欲近火,欲得暖手按之,蓋頭面乃諸陽之會,陽氣不足故耳。

 

丹溪云: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眩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緩而脈大不及於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略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

 

眾人皆與風藥,至春深必死。

 

予曰此大虛證,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眾怒而去。

 

予教用人參、當歸身、黃 、芍藥、白朮,濃煎作湯使,下連柏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壯時。

 

連柏丸,冬加乾薑少許,余三時皆依本法。

 

連柏皆薑汁炒為細末,又以薑汁煮糊為丸。

 

湯垣云;范天 之內,素有脾胃之病,時顯煩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晚歸,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得伸故也。

 

醫疑有熱,治以疏風丸,大便行而病不減。

 

又疑藥力少,復加七八十丸,下兩行,前證仍不減,復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吐稠黏,涌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心神顛倒,兀兀不止,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予謂前證乃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損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

 

製半夏白朮天麻湯治之而愈。

 

中脘伏痰,嘔逆眩暈,旋覆花湯主之。

 

《金匱》方,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頭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又云:心下有支飲,(短氣倚息,形如腫,為支飲)。

 

其人苦冒眩,澤瀉白朮湯主之。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分溫再服。

 

痰閉不出者,吐之。

 

青黛散搐鼻取涎,治眩神效。

 

頭風眩暈,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用清上辛涼之藥,防風通聖散加半夏等味。

 

仲景云:此痰結胸中而致也。

 

大小便結滯者,微利之,河間搜風丸。

 

體虛有寒者,溫之。

 

仲景云: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白朮附子湯主之。

 

肝厥,狀如癇疾,不醒嘔吐,醒後頭虛運發熱,用麻黃、鉤藤皮、石膏、干葛、半夏曲、柴胡、甘草、枳殼、甘菊為粗末。

 

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鉤藤散,鉤藤、陳皮、半夏、麥門冬、茯苓、石膏、人參、甘菊、防風各等分,甘草減半為粗末。

 

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生薑七片,煎八分溫服。

 

戴復庵云:有眩暈之甚,抬頭則屋轉,眼常黑花觀見,常如有物飛動,或見物為兩,宜小三五七散。

 

或芎附湯、生料正元飲加鹿茸一錢,下靈砂丹。

 

或用正元飲加炒川椒一十五粒,下茸朱丸。

 

若不效則獨用鹿茸一味,每服半兩,用無灰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少許服。

 

緣鹿茸生於頭,頭暈而治以鹿茸,蓋以類相從也。

 

曾有頭痛不愈,服茸朱丹而效。

 

右上一條,為虛寒者設也。

 

若實熱者用之殆矣。

 

故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大黃三次酒炒,干為末,茶調下,每服一錢至二錢。

 

劉宗濃以眩暈為上實下虛所致,而又明之曰,所謂虛者,血與氣也。

 

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

 

是固然矣。

 

然 《針經》胃風篇云:上虛則眩。

 

又五臟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

 

蒙、昏冒也,招、搖掉也,瞑、黑眩也,即眩暈之證。

 

則劉氏所稱,無乃與之冰炭乎?蓋知虛者正氣虛,實者邪氣實,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則虛即實,實即虛,何冰炭之有。

 

然亦當從寸部以定虛實。

 

上虛者,以鹿茸法治之。

 

上實者,以酒大黃法治之。

 

《本事方》治虛風頭旋,吐痰涎不已,以養正丹主之,稱其升降陰陽,補接真氣,非止頭旋而已。

 

嚴氏云:世所謂氣不歸元,而用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

 

蓋香竄散氣,丹藥助火,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內經》云:治病必求其本。

 

氣之歸,求其本,而用藥則善矣。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8%AD%89%E6%B2%BB%E6%BA%96%E7%B9%A9/%E9%9B%9C%E7%97%8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