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池雜說 正文2】
病者去而來復已而復作者,陽衰而不能制疾故耳。
今不能養陽而屢事攻擊,有疾者,利則易生矣。
有寒者,寒去則裡虛矣。
有疾者,積下則胃寒矣。
其病至復作也奚疑?
故凡病情一去之後,即當頤神養性,放下萬緣,調息百日,以生陽氣,迨於陽氣既盛,則陰邪不能乾,而舊疾無自作矣。
若病情少事閑,即事酬應,嘯傲如常,至於復作,則危期將至矣。
先大夫有訓云,元氣與脾氣原無二致,人之元氣充足,則脾氣自然磨運而元氣愈充,若元氣虛眇,則脾不能運而脹滿,痞氣之疾作矣。
不肖素稟衰弱年來,脾眚時作,因有感於先君至,教謹識於此。
余幼抱脾眚飲食下輒作脹滿,思之未得其原,嘗讀東垣論云:氣聚於脾中不得散,故時作脹滿誠中現情矣,但未解治之之方也。
後讀《醫學拾遺》治痞論云:熱既在上,則內中寒凝而氣不下行,故當用熱藥以溫中焦,而下引其熱,使熱得降也。
又《產後論》云:非由血能搶心,乃榮衛不充,中焦不治,氣失所依,而上奔於心耳。
夫氣聚則行寒則凝,行則病散,凝則疾生。
邪氣乘虛,不在淤血之有無,故乾薑為產後要藥,辛熱故也。
但當溫暖正氣,以致和平,則百疾無由生也。
以此互觀,則東垣氣聚脾中之旨,昭昭明矣。
附子、大黃,醫者俱畏而不用,然往往有因而得力者。
嘗聞許北門云:昔患脾泄,經年不愈,請教於鄭澹泉,令用棗附丸。
附子用童便煮制,經日末之棗肉煉為丸依服,神驗。
近學院謝蚪蜂,每日進枳殼大黃丸二三服,神才清爽。
都憲張廬山止之弗聽,而謝體質愈充。
藥性之宜於人,非庸醫所能識也。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4%B8%89%E6%B6%88%E8%AB%96/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