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六 瘡瘍 論1031】
論 《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又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東垣謂榮氣即胃氣也,蓋胃氣調和,則榮衛之氣,皆順流而無逆於肉理耳。
若夫飲食失節,肥甘過傷,以致濕熱蘊積於腸胃之間,燒爍腑臟,煎熬真陰,此經之所謂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味傷發熱,久而增氣。
故濕熱之氣,聚於下集,陰火熾盛,蓄於八脈,八脈沸騰,逆於經隧,氣凝血滯,故其滋養精微之氣,不能如常榮於肉理,是以結聚而成癰腫矣,經曰熱勝則肉腐是也。
法當視其所發之地,各從其經而處治焉。
夫發於身之表者,其名一十有七:曰腦發(督脈,足太陽經),曰背發(中屬督脈,余皆足太陽經),曰鬢發(手足少陽經),曰眉發(手足太陽經,手足少陽經),曰 發(手足陽明經),曰腮頷發(手陽明經),曰髭發(手足陽明經),曰腋發(手太陽經),曰穿襠發(督銜任三脈),曰腿發(表足三陽,裹足三陰),曰肝癰(足厥陰經),曰喉癰(任脈,陽明經),曰臍癰(任脈,陽明),曰乳癰(內陽明經,外少陽經,乳頭足厥陰經),曰臀癰(足太陽經),曰跨馬癰(足厥陰經),曰囊癰(足厥陰經)。
發於腔子之內者,其名有四:曰內疽,曰肺癰(手太陰經),曰腸癰(手太陽經,手陽明經),曰胃脘癰(足陽明經)。
夫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不同,癰疽淺深之有異。
是故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針焙,或內托,或外消,或瀉利,或補益。
是故腫瘍為實,宜瀉利;潰瘍為虛,宜補益;浮露而淺者為癰,宜外消;藏伏而深者為疽,宜內托,此千古不易之定議也。
雖然其證有善而易治者為順,惡而難消者為逆。
其為眼白睛黑,目緊小者,一逆也;不能飲食,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膊項轉動不便,四肢沉重,四逆也;聲嘶色脫,唇口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五逆也;煩躁時咳,腹痛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六逆也。
膿血大泄, 腫尤甚,膿水臭敗莫近,七逆也;喘促氣短,恍惚嗜臥,八逆也;未潰先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逆也。
又如噫氣痞塞,喘咳,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錯亂,皆是惡證。
若夫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順也;便利調勻,二順也;神彩精明,語聲清朗,三順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四順也;體氣和平,五順也。
凡五順見三則吉,九逆見六則危矣。
先哲垂訓,班班可考,學人其可不詳察乎。
引用: 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86%AB%E5%AD%B8%E6%AD%A3%E5%82%B3/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aa.wsky.ink/)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