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2-5-8 19:23:50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學習心得】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學習心得</FONT>】</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老師沒解惑之前,我對文章的直譯如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上士聞道,勤而行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地位高的人聽到方法,努力、不偷懶以做、從事這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中士聞道,若存若亡;</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的人聽到方法,好像活著好像死去;</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下士聞道,大笑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位居低處的人聽到方法,表示程度之深諷刺、譏嘲這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不笑不足以為道.</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非諷刺、譏嘲非可以拿當作方法。</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故建言有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所以提出意見話語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這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了解、通曉方法如果不明白,由外面到裡面方法好像消失,平順、平坦方法好像相似,地位高的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困境,表示程度之深素淨好像玷汙,眾多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非可以,創立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取走他人的財物,事物的根本實在、不虛假的如果變更、改動,重要的四角都是直角形狀的沒有角,表示程度之深才能遲發展到一定的狀態,重要的聲少發出聲音,重要的外觀、狀態沒有樣子、模樣。</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道隱無名.</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方法藏匿沒有稱呼。</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夫唯道,善貸且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提示獨、只有方法,專長於借出同時借入。</STRONG></P>
<P><BR><STRONG>2012年04月10日19點,記錄老師直譯如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上士聞道,勤而行之;</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優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努力然後可以往。</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中士聞道,若存若亡;</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中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好像保留好像放棄。</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下士聞道,大笑之.</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低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大笑諷刺或嘲笑的。</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不笑不足以為道.</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非諷刺或嘲笑非值得用當作方法。</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故建言有之: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所以提出意見所說出的話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red>了解、通曉方法如果糊塗、不明白,由外到內方法好像離開,平順方法好像相似,優等的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困境,重要空無所有好像辜負或玷汙,眾多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非完全,提出意見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苟且敷衍,事物的根本原來的樣子好像被變更或改動,重要法子沒有邊或遠的地方,重要才能遲達到,重要消息少宣布或張揚,重要外觀沒有樣子或模樣。</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道隱無名.</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方法不明顯或潛藏不露沒有事物的稱呼。</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夫唯道,善貸且善. </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說到此獨有方法,要專長於代出和代入並且正面的。</FONT></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老師解惑後我的理解如下:</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章也是接著上章所述得炁會怎麼樣不得炁會怎麼樣繼續告訴我們,不同的人群聽到得炁是有方法可循後是如何反應的,我們自身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得炁之法的原、理、義、法、竅後會怎麼樣,最後提到了代數、代卦的重要性,那就是代入了還要能代出,一本散萬辭,萬辭也要能皈一本那麼才是掌握了真正的方法。</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上等人聽到得炁之法,會去分析這個問題並作出正確判斷,然後絕不會放棄這個能改寫自身劇本的機會,以堅決的態度去學習這個方法。</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就像上等人本就是一步一步往自己的目標邁進,絕不會因困難、痛苦而退縮才會達到人上人的高度,當這樣的人聽到要達目標還有一種更好的法方時一定會去學習運用,而得炁之法無疑是能得到自己所需最好的方法。</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中等人聽到得炁之法,會半信半疑但不會努力去找尋真正答案,會對這個方法產生興趣而稍微學習了解,但是態度不夠堅決,會因為困難而退縮。</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就像中等人本是能發現好方法或是能借鑒上等人所用方法的,但是一般卻只了解表象,因其本身還存有惰性也缺少恆心,所以一般見到有好方法而能得到好結果,便會對這個方法感興趣而去了解,但是其目的只是為了快速的能得到好結果,當其能稍微了解而運用這個方法得到一點好處的時候很可能就不會繼續專研這個方法下去,因為要真正掌握所用之法自然需要了解這個方法的源、理、義、法、竅,了解的過程當然是痛苦的,缺少恆心的懶惰之人自然會因痛苦而放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而得炁之法是能改寫人生劇本的,自然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對於中等人來說了解得炁之法的過程將是痛苦萬分的,那麼會放棄也是理所當然。</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下等人聽到得炁之法,會以自我的認知來做出判斷並認為自己的判斷便是正確的,而嘲笑這件事是不可能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種人往往是愛走捷徑的懶惰之人,總是喜歡省略掉必要步驟而想一步到位,一般只想了解最簡單的用法,而不願花時間與精力去思考這個方法的由來、理由和意義,要麼認為只有和自己所用方法一樣的才是正確的,要麼就是已經知道自己的方法是錯誤的然後也認為其他人所用之法也不可能正確;</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就像外面那些所謂風水師大都認為自己所用之法是正確的,當遇到分歧,不會去尋找原因而是各持己見所以出現了這麼多門派,他們就算發現自己所用之法不靈也只會找各種藉口來告訴自己不是他們所用之法造成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還有一些所謂的風水師卻是已經發現了自己所學與所用的是錯誤的,根本就難以改寫出自己想要的劇本,從而會武斷的認為風水是不存在的只是像拜神那樣的一種心理寄託。</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還有一種人聽到得炁之法,會不表態,但是不會認同這個方法是唯一,因而不值得學習。</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就像你告訴他只要掌握了這個方法就可以改寫自身劇本來獲得所需,因為他沒有足夠的認知來判斷這個方法的正確性所以會不表態,但也不會花時間與精力去了解與學習這個方法,認為就算這個方法是真的也是有其他方法替代的,比如只要肯努力與付出一樣能得到所需,所以覺得這個方法是不值得學習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所以提示我們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得炁之法的源、理、義、法、竅,那麼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慢慢背離本義,像外面那些亂飛的九宮一樣;</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這些九宮與真正的九宮雖然相似但是絕不會相同,所得到的結果也絕不會一樣;</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而學習或運用的過程也將會困難重重,就像皇極和太極都還不知,如何能知道挨星盤;</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因沒真正掌握而運用的話很可能會玷汙學術本身,好比那些所謂的風水師沒有掌握真正的學術而運用,造成很多人把這套學術當成了迷信;</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因沒有真正了解學術那麼所掌握的學術也不可能完整,而當有人剛好問道我們不了解的問題時也就只能回答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敷衍過去;</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因沒有真正了解得炁之法那麼也就不可能找出這個方法的源頭所在;</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雖然我們所理解與掌握的內容並沒有偏離真實內容太遠,但是卻落掉了重要的內容;</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因沒有真正通曉這個學術,那麼要真正掌握得炁之法將是一件漫長的事情,也可能終生無法掌握;</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得炁的方法是不會到處去宣傳的,因為它是沒有固定形態的,看不見也摸不著卻又是真實存在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得炁之法其實是公開的但是沒有說破,沒有學習的話一般人是很難真正了解其本來內容的,而這套得炁之法的學術是沒有固有名稱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而要學習與掌握得炁之法的方法,就是一定要通曉代數、代卦才是正確的,比如我們所用九宮之數與64卦一定要知道其數其卦是如何代入的,而代出以後也一定要能回歸本源,所學所用才會是正確的;</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P>
<P><STRONG>就像外面那些亂飛的九宮之數,所用之人連其數是如何來與如何去都不明,那麼他們所用的九宮能是正確的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