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2-5-17 11:47:01

【美最大對沖基金醜聞 內幕交易案情節堪比007 】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美最大對沖基金醜聞 內幕交易案情節堪比007</FONT> 】</FONT></STRONG></P>
<P>&nbsp;</P>
<P><STRONG><SPAN><FONT face=MingLiu>更新日期:</FONT><Q><FONT size=3><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200">200</SPAN>9/11/06 22:46</FONT></Q></SPAN> <BR><BR></P>
<P align=center></P>
<P><BR><BR>(路透波士頓5日電)撐過嚴酷的2008年,對沖基金的前景終於好轉之際,如雨後春筍冒出來的內線交易醜聞可能使得投資人再度猛抽銀根。</P>
<P><BR><STRONG>聲譽卓著的對沖基金公司大帆船集團(GalleonGroup)上個月爆發的交易弊案,今天擴大到數間規模較小、較不為人知的公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也顯示可能與一間大公司有關。</STRONG></P>
<P><BR><STRONG>一名前交易員已經和美國政府達成認罪協議,轉為污點證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坦承,任職於對沖基金公司SAC Capital期間就已涉入內線交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AC Capital為業界規模最大也最具聲望的對沖基金公司。</STRONG></P>
<P><BR><STRONG>數名投資者及律師說,對許多對沖基金投資者而言,最大的恐慌便是有大型而且頗具名望的公司也涉入其中。</STRONG></P>
<P><BR><STRONG>摩根凱瑞資本管理公司(Morgan Creek CapitalManagement)經理漢納錫(<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Michael">Michael</SPAN> Hennessy)說:「這可能像病毒般擴大蔓延。」他在對沖基金的投資高達9億美元。</STRONG></P>
<P><BR><STRONG>這項內線交易弊案的指控可能讓許多投資人惴惴不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項弊案手法十分傳統,且距離馬多夫(Bernard Madoff)運用龐氏騙局(Ponzi scheme)騙取650億美元的創紀錄詐欺案被揭穿,還不到1年時間。</STRONG></P>
<P><BR><STRONG>律師說,民眾的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及富人資產所受的打擊可能最為沉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財富傾注在管理鬆散、秘密進行的對沖基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然而這是對沖基金首次涉入此類案件。</STRONG></P>
<P><BR><STRONG>摩根凱瑞的漢納錫表示:「現在沒有人希望冒著職涯上的風險,投資於可能和此案有關的基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並補充,許多投資人還在爭論,該如何因應這場越演越烈的醜聞。</STRONG></P>
<P><BR><STRONG>壞時機對這個資產高達15兆的行業來說,這樁內線交易醜聞來得太不恰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對沖基金產業才剛從谷底復甦不到1年,這次危機迫使許多投資人急忙抽腿。</STRONG></P>
<P><BR><STRONG>6月30日前投資人從對沖基金抽資8000億美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波抽資潮在第3季止瀉回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對沖基金研究公司(HedgeFund Research)的數據顯示,這時回報的資金回流已達11億美元。中央社(翻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MarketWatch舊金山10月27日訊】說起這事情,其實硅谷的人們沒有幾個會感到吃驚。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Galleon Group的創始人拉賈拉特南(Raj Rajaratnam)現在已經臭名昭著,正處於1980年代以來最受關注的內線交易醜聞之一的中心位置。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盡管現在是同時面對民事和刑事的指控,但是拉賈拉特南卻堅持宣稱,自己是無罪的。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拉賈拉特南五十二歲,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他曾經擔任Needham Co.的技術分析師,因此在硅谷開發出了廣闊的人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與聖克拉拉谷地的半導體行業極是相熟,那裡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一位咄咄逼人的分析師,總是奮力爭取各種資訊。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拉賈拉特南才華橫溢,令人難以置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加州聖克拉拉市場研究公司VLSI Research Inc.的首席執行官霍奇森(Dan Hutcheson)表示,很早他就認得這位華爾街分析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的工作很努力,他總是努力爭取,希望榨取出最後一點資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總是會將你逼到再退一步就將泄露機密的處境。”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我在硅谷訪問了幾位在1990年代互聯網繁榮時期和拉賈拉特南過從較密的人,他們大多數人都拒絕披露自己的姓名,而這還不是他們唯一的相同點,因為他們的觀點也有高度的一致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拉賈拉特南是在科技投資的“狂野西部”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而這裡的規則有所不同,所有人都希望獲得領先的優勢,越線是常有的事情。</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1997年,拉賈拉特南開創了自己的基金Galleon,那時候安然醜聞還沒有爆發,所謂公平披露法案也還沒有問世。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公平披露法案出現之前,人們走鋼絲的事情是非常常見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亞特蘭大對沖基金Alpha Capital Management的負責人阿爾福德(Bradley Alford)指出,情況直至證監會的這一法案2000年出現之後才得以改觀,這法案要求企業將實質性資訊同時披露給所有投資者,“從那時開始,限制就逐漸收緊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5年,網景公司的上市拉開了互聯網泡沫的序幕,而在那之前,做科技投資的主要都是一些各自獨立的,各自針對各自特定市場的小型公司,由他們來研究這些小型股票,承擔初始股承銷的任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方面,當時的所謂四駕馬車是Alex Brown Sons、Hambrecht &amp; Quist、Montgomery Securities和Robertson Stephens,他們都是小規模的投資銀行,高度關注初始股業務。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Needham從分析師一直做到了常務董事,乃至於1991年成為了總裁。</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根據Hedge Fund News在1997年介紹Galleon和拉賈拉特南時提供的資料,他在這家專長於新興成長型企業領域的公司任職時,公司1986年至1996年間先後操作了超過一百二十筆初始股上市交易,融資超過60億美元。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投資的世界當中,資訊的重要性總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從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當拉賈拉特南開始進入這一行當的時候,管理確實是非常鬆散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PC Week和Computer Reseller News都在雜志上為各種流言辟出了專門的版面,而分析師們也總是急匆匆地閱讀著這些流言,他們常常都是根據這些流言來做出推薦,撰寫研究報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各家公司的內線人士常常都會受到邀請,參加各種精英聚會,而聚會的主持者便是那些雜志,他們希望與會者能夠在這裡多透露一些內幕消息。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然後,當互聯網泡沫出現,人們就變得更加瘋狂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慷慨大方近於奢侈的研討會不斷舉行,在那裡常常幾天連續不斷地由企業的高層為投資者舉行PowerPoint展示活動,來介紹自己的公司,他們所介紹的內容通常都是盈利預期,還有各種新聞專線來追蹤他們的介紹。</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那些重要的活動只有重要的投資人才能出席,而記者被拒之門外,假如某人和企業方面關系更加密切,甚至還能得到關於這家企業的更有價值的細節。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那美好的舊時光,所有分析師都在努力希望獲得領先優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霍奇森回憶道,比如在參加週末活動時,他們都會索要簽到簿,來看看自己有什麼東西可以挖掘。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一些認識拉賈拉特南的企業內線人士相信,他確實走得太遠了,有些時候,他所努力挖掘而獲得的內幕消息甚至會讓人感到不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比如,在芯片行業,他甚至可以知道一種芯片的設計是何時完成,晶圓能夠獲得怎樣的利用率,等等。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像這樣的訊息其實是處於灰色地帶之中,根據其具體內容,至少可以認定為是準實質性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正如律師們會說的,其中一部分,也只能歸為有效的研究。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分析師從來都是根據這些來撰寫研究報告的,從最開始,他們就是這麼做的,比如問‘你們是否在建設新工廠’之類的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前證監會律師、現在就職於舊金山Shartsis Friese LLP的拉希(Jahan Raissi)指出,“這還不能說是內線交易,或者是內幕消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強調,一切其實都取決於具體的內容,“一旦你逾越了常規的領域,內線交易法規就要開始生效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訴狀顯示,為了調查需要,聯邦政府的官員們使用了少見的竊聽手段,結果發現,拉賈拉特南的作為遠遠超越了積極研究的內容。</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據稱,他在行業當中的人脈包括了少數身居要職的角色,比如IBM(IBM)資深副總裁莫非特(Robert Moffat),以及英特爾(INTC)的戈爾(Rajiv Goel),他們都曾經向拉賈拉特南透露過關於盈利、交易和即將進行的收購交易等相關內容。 這樣的資訊顯然是越界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不但是介紹企業,而且還告訴對方,‘這就是我們打算發布的數字。’”拉希強調,“基本的研究便是在這裡被超越,前面就是內線交易的禁區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目前,拉賈拉特南正處於一場史上影響最大的內線交易醜聞之一的暴風眼中,這一醜聞完全可以和1980年代的博斯基(Ivan Boesky)相提并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在繳納了1億美元的保釋金之後,獲得了暫時的自由,關閉了Galleon,後者的投資者們已經開始要回自己的投資了。 </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假如所有的指控最終都被證明屬實,人們不禁要問,在拉賈拉特南互聯網輝煌時期的種種操作中,他究竟是從何處開始逾越了紅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或許,他只是從來沒有學會過如何去適應新的和更加嚴格的環境。 (本文作者:Therese Poletti) </STRONG></P>
<P><STRONG>&nbsp;</STRONG><STRONG>  </STRONG></P>
<P><STRONG>美國聯邦有關部門擴大了打擊內幕交易的範圍﹐偵破了一個有著007電影元素的陰謀網絡﹐包括大包大包的鈔票、一次性手機、一個綽號“八爪女”的頭目和一個名叫“希臘人”的同伙。</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在紐約一個聯邦法院提交的一份24頁刑事起訴書中﹐公訴人稱有14人參與了一個內幕交易團伙﹐非法獲利2,000萬美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據稱該團伙包括數名對沖基金交易員、兩名律師和一家信用評級公司的一名前初級分析師。</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這些起訴標志著對華爾街、硅谷等地的內幕交易正在進行的刑事和民事調查大幅擴大﹐是數十年來打擊範圍最廣的內幕交易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上個月﹐對沖基金巨頭、蓋倫集團(Galleon Group)創始人拉賈拉特南(Raj Rajaratnam)等6人被起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拉賈拉特南等人被控非法獲利2,000萬美元﹐不過他們都否認有任何違法行為。</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週四被起訴的人中有一些與蓋倫案有關。在起訴書中﹐聯邦有關部門稱曾在蓋倫集團和對沖基金肖頓福爾德集團(Schottenfeld Group)做過交易員的高佛爾(Zvi Goffer)是一個團伙的核心人物﹐該團伙包括他的兄弟、Ropes Gray LLP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以及另外6名交易員和對沖基金經理。</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美國曼哈頓地區聯邦檢察官巴拉拉(Preet Bharara)在宣佈起訴的新聞發佈會上說﹐內部人員隨意違反公司保密規定……是對我們的制度的嘲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起了附帶民事訴訟。</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高佛爾及其兄弟的律師均拒絕置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肖頓福爾德集團創始人、高佛爾的前雇主肖頓福爾德(Rick Schottenfeld)說﹐我們對高佛爾受到刑事起訴深感不安和震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還說﹐此案沒有提到該集團的任何現職員工﹐並且說該公司正在與有關部門合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高佛爾現年32歲。</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週四被起訴的人中有5個已經認罪﹐並且正協助公訴人立案﹐包括3名交易員──肯恩(Roomy Khan)、C.B. Lee和法爾(Ali Far)。</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華爾街日報》在此前的報導中指出這3人是調查中的合作證人。</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政府稱﹐這個與高佛爾有關的團伙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Avaya Inc.、3Com Corp.、Alliance Data <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System">System</SPAN>s Corp.和Axcan Pharma Inc.的股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起訴書中說﹐這些信息包括33歲的卡提羅(Arthur Cutillo)提供的有關這些公司的收購公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卡提羅是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律師事務所Ropes Gray紐約辦公室的職員。</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中說﹐布魯克林律師高爾德法伯(Jason Goldfarb)是卡提羅和高佛爾的中間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據稱被告利用一次性手機相互傳遞信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卡提羅和高爾德法伯的律師都拒絕置評。</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Ropes Gray發言人說﹐公司得知情況後非常失望﹐該案顯示出此人嚴重違反了對我們的客戶和公司的誠信義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說﹐公司正在協助調查。</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中說﹐高佛爾被團伙中的一些人稱為“八爪女”﹐因為他的手臂伸到了那麼多的內幕消息來源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八爪女”是1983年出品的007電影的片名。</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在被聯邦探員錄下的一次電話交談中﹐高佛爾顯然在擔心一樁交易可能會引來關注﹐而對一名被控與其同謀的人說﹐有人將蹲監獄﹐直接蹲監獄﹐所以別讓你成為這個人。</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政府指控說﹐這些被告知道3Com公司即將被收購﹐他們在2007年8月購買了這家電腦網絡公司的股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指控說﹐在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於2007年9月宣佈了收購3Com的計劃後﹐高佛爾將一部一次性使用手機折成兩半﹐並咬斷了這部手機的SIM卡﹐並告知一個身份不明的“內幕消息獲得者”處理掉這部手機的另一半。</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今年8月﹐一位佩帶了監聽裝置的政府線人曾要求高佛爾指認一名被控向他提供內幕消息的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高佛爾此前曾說此人“在建築業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起訴書稱﹐高佛爾拒絕詳談此人﹐並告訴這名線人﹐他還是不知道的為好﹐以防政府的什麼人會問起他。</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高佛爾兄弟討論了用一次性手機給某個他們稱之為“希臘人”的人打電話的事。這個人的身份無法確定。</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高佛爾是紐約市居民﹐他曾在肖頓福爾德集團和蓋倫集團任交易員﹐後來又創辦了自己的交易公司Incremental Capital。</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Ropes Gray的卡提羅至少就四宗該公司擔任顧問的併購交易向高爾德法伯傳遞過信息﹐其中包括涉及3Com和Axcam的交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起訴書說﹐Ropes Gray在這些交易中代表Silver Lake Parters、TPG Capital和貝恩資本等收購方的利益。</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政府指控說﹐在3Com公司收購案中﹐Ropes Gray於2007年7月28日致信3Com﹐說明貝恩資本有興趣收購它。</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在8月6日晚間﹐卡提羅給高爾德法伯打了6次電話﹐向他傳遞了有關3Com收購案的信息。起訴書還說﹐當天夜晚﹐高爾德法伯又將這些信息傳遞給了高佛爾﹐後者隨後給自己31歲的弟弟伊曼紐爾打了電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伊曼紐爾次日開始購買3Com的股票。</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接下來的幾天中﹐高佛爾又將3Com收購案的消息傳遞給了其他幾名被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起訴書說﹐這些人通過各自的交易獲得的非法利潤在212,541美元至將近500萬美元不等。</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貝恩資本和中國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擬收購3Com的這樁交易﹐後因美國政府一個安全委員會的反對於2008年3月被迫放棄。</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本案被告──交易員德里摩爾(Craig Drimal)在被聯邦探員錄下的一次電話交談中對高佛爾說﹐另外一個人“手中也有閑錢”﹐他想“照顧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德里摩爾被控在Axcam的交易上非法獲利200萬美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的律師拒絕就此發表評論。</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起訴書說﹐在另外一次電話交談中﹐德里摩爾和高佛爾約定在曼哈頓的上東區會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聯邦調查局(FBI)的探員指稱﹐在通話次日的下午2點左右﹐他們看到德里摩爾來到曼哈頓第一大道和第63街的交匯處﹐這裡距高佛爾的住宅不遠。</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起訴書說﹐聯邦探員們看到高佛爾上了德里摩爾的汽車﹐下車時拿了一個“家用錄像帶大小的東西”﹐FBI認為那裡面裝滿了現金。</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當天下午5:30﹐聯邦探員們看到高佛爾驅車前往高爾德法伯的家﹐拿著一個白色袋子進了那幢建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探員們相信袋子裡裝滿了現金。</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Robert A. Guth / Amir Efrati</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Ropes Gray</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總部地點﹕美國Galleon Group</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總部地點﹕美國</STRONG> </P>
<P>&nbsp;</P>
<P>&nbsp;</P>
<P>引用:<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article?mid=40174"><FONT color=#0000ff><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http">http</SPAN>://tw.myblog.yahoo.com/jw!NHe2OIGTE0aCV39tHd0-/<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article">article</SPAN>?mid=40174</FONT></A></P></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最大對沖基金醜聞 內幕交易案情節堪比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