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50現代畫展 觀照時代脈動】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台灣50現代畫展 觀照時代脈動</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BR><STRONG>圖說:第五檔《台灣50現代畫展》熱鬧開幕。築空間提供。</STRONG></P>
<P><BR><STRONG>【民生@報訊】展現台灣現代畫系列《台灣50現代畫展》最後一檔展覽,27日在築空間熱鬧開幕,藝術家包括前輩畫家席德進、秦松,以及李文謙、陳張莉、楊成愿、洛貞、楊茂林、張正仁、吳天章、黃揚凱、譚國智、侯俊明、莊明中、黃坤伯14位參展,48幅繪畫、攝影、複合媒材裝置等,個人代表性之作。</STRONG></P>
<P><BR><STRONG>這次展出的兩位前輩畫家在台灣美術史上是分具代表性的畫家,一位為本土意識抬頭的先驅席德進,一位是畫會的活躍人物秦松。席德進喜以台灣山水、古厝古廟建築、民俗風情和生活百態入畫,對現今台灣民俗文史古蹟的研究發展,功不可沒,這次展出共五幅風景水墨、水彩、人物素描,包括畢莉颱風的書畫冊。秦松2007年逝世於紐約,為台灣畫會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推動現代畫,展出的4幅畫作中,表現了秦松無國界地域之別,與詩和哲學對話中個人獨特的現代化抽象語彙。</STRONG></P>
<P><BR><STRONG>李文謙在抽象主義盛行的年代前往法國定居創作逾半世紀,三幅作品,三時期不同系列的創作,《探一潭靜和的水》思索抽象與具象,實驗物體結構和線條關係,以及近期的人性探索《台灣區間車系列》等,探究最深層的情慾和人性;兩位女性畫家,看似西方形式的抽象畫,卻富涵深厚的東方哲學底藴,陳張莉展出2011年從音樂獲得靈感,轉化聽覺感動為視覺律動的《詩韻》系列;洛貞近期創作,《共生》、《繒生》展出一種非書法之形,卻富書法之文化意涵的系列創作。</STRONG></P>
<P><BR><STRONG>80年代,繪畫媒材延伸自由,舉凡裝置、攝影、數位雷射輸出到今天的錄像,由繪畫轉為圖像思考的年代,政治批判與殖民後文化探討為重要主題。侯俊明作品富儀式性、充滿情色文化、挑戰禁忌,這次展出近期的符咒系列,結合民間宗教信仰符號,將文字轉化為視覺圖像。</STRONG></P>
<P><BR><STRONG>楊茂林和吳天章為台北畫派創始成員,吳天章反諷政治、批判歷史,戲謔、極黑色幽默,見證時代,從早期繪畫發展到電腦修圖和合成技術的極致,展出其最廣為人知的《同舟共濟》和《黃粱夢》;楊茂林的作品則反映出台灣的後殖民歷史文化,使用大量流行文化圖像,創作出東洋、西洋文化交雜演變的圖像;張正仁複合媒材的作品,形式上結合版畫、攝影和現成物,思考繪畫美學的發展,社會發展和個人相對應的圖像語言。</STRONG></P>
<P><BR><STRONG>論台灣的後殖民文化,楊成愿對殖民文化的詮釋與楊茂林不同,楊成愿的繪畫圖象,系統性且策略性地從紀錄台灣古文明化石、不同時期的殖民建築和後現代建築,具符號意義和資訊性,平面化的影像性質,包括《總統府》、《中山堂》、《建築101與蘭花》;而以自身文化為創作主題,譚國智採用照相寫實主義,實踐透過繪畫記錄時代環境。莊明中面對台灣和中國兩岸思考,以魚為主題,充滿符號學的超現實畫作為台灣祈福。</STRONG></P>
<P><BR><STRONG>堅守傳統繪畫,發展新的繪畫性語彙,黃揚凱將攝影面向融入繪畫中,營造超現實場景,捕捉人物最真實的面貌。黃坤伯,則在當代繪畫回歸古典寫實肖像畫構圖方式,柔美冷寂的畫面中傳達出時代人的孤獨與生活的空虛。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BR><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n.yam.com/msn/international/20131227/20131227014825.html"><STRONG>http://n.yam.com/msn/international/20131227/20131227014825.html</STRONG></A></P>
<P>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