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習俗】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12-2 20:31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傳統與習俗</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p><strong>風俗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生活過程中形成,不斷重複進而沿習傳下來的生活文化,且得到廣大民眾不斷識同的,成為群體文化標誌的一種獨特生活方式和文明進步。</strong></p><strong><p><br>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信仰大部分與儒、釋、道三教分不開,差別只在各個宗教所用的方式有所不同,而信仰宗教是人們一種求取自信的力量,因此不管信奉何種宗教均是一件好事。</p><p><br>這些幾千年來的信仰文化風俗習慣,起源於我國古代的農業社會,由農業社會衍生,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份。</p><p><br>而民間信仰,持的是萬物皆有靈的觀念,或是日月星辰、或是江河湖海、山石沙土,或是飛禽走獸、蛇虫鼠蟻,或是花草樹木,或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的所有事情,諸如入宅移徒、安灶安床、訂婚嫁娶、破土拆卸、動土修造、入殮安葬、掘井上樑、建醮、崇德報功、開光納彩、祭祀祈福、敬神敬佛、敬天敬祖、神佛誕辰,具有祈福消災、天人合一、團圓聚會的特質。</p><p><br>現在人的生活方式雖然改變了,對時間的觀念也不同以往了,但是這些民間習俗並未被淡化,說明了我國人民除了血緣、地理、歷史、語言的因素之外,也是一個極其重視傳統和念舊的民族。</p><p><br>祭祀,敬天尊祖,是一種宗教及信仰的表現,目的是表敬或消災,謝恩或還願,謝罪或祈求,這是古人們祈求富貴長命、闔家平安、消災降福、求財求姻緣、風調雨順等願望之方法。</p><p><br>在拜祭的禮俗當中,有很多複雜的規矩和禁忌,各地的拜祭方式及祭品均有所不同。</p><p><br>而人們相信可從祭祀中獲得神靈及祖先的庇佑,自信心潛能會相對提高,福至心靈,要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自然比較容易實現。</p><p><br>祈福,是指人們向神靈許願,例如當遇到一些惡運或不如意的事時,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化險為夷,平安渡劫。</p><p><br>祈福的對象各有不同,視乎個人信仰。</p><p><br>祈福的儀式豐儉由人,最重要是誠心,而且不能因一些貪念,對神明作出無理的要求,例如發達獨中六合彩頭獎,獨中三T等不勞而穫的要求,若是日後如願已嘗,就一定要回來答謝神恩,亦即是「還神」了。</p><p><br>至於祈福的祭品,都是香燭、金銀衣紙及齋菜等,金銀衣紙的選擇,要視乎祈福的神明對象,這些都是傳統祈福習俗要留意的。</p><p><br>根據民間習俗,如要供奉一尊佛像或神像,必須先舉行一個開光儀式,開光意指恭請神靈降下靈光於神像上。</p><p><br>人們都會請來一個佛教禪師來主持開光儀式,並且會擇定一個好時辰才開始,在開光之前,由法師訟誦佛經一番,之後用毛筆沾上一些開過水的硃砂,點在神像額頭上天眼的位置,即是眉心對上,或是直接點在佛像的兩眼上,這就是所謂開光的儀式了。</p><p><br>從前,祭祀儀式極為講究、隆重,一點也馬虎不得,唱禮、讀祭文、奠酒、焚香秉燭、三跪九叩等禮儀必不可少。</p><p><br>但流傳至今已刪繁就簡,如人們只是隨機奠酒,而不是論資排輩輪流奠酒,已不那麼講究了。</p><p><br>現今社會有一趨勢,風俗祭祀儀式的主要目的,已不在敬拜祭祀先人、神靈,求平安的意義,而在於維繫宗族關係,並維持傳統的風俗,不至失傳。</p><p><br>現代人仍在敬拜這些神,就在於要維持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風俗,一樣也包含祈求平安的意義。</p><p><br>道教,是由我國古代社會宗教信仰轉化的一種宗教,具有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點。</p><p><br>它起源於殷周時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和戰國秦漢時代的方士求仙採藥,同時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陰陽五行家、道家、儒家學說,把鬼神崇拜、仙方術與古代哲學思想結合起來,使其信仰帶有理論色彩,構成內容複雜的道教神學。</p><p><br>道教的歷史源於公元前六世紀中國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隨著年代的演變,變成兩種流派,一為人文學派的道家思想,一為現代人所祭拜的道教。</p><p><br>道教以老子、莊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為思想基礎,並吸收了陰陽家、神仙家及周易的精神資源,在東漢末年形成宗教。</p><p><br>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說:「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樂也,人之大福也。」</p><p><br>道教對現實中的生命極為注重,認為人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間的種種樂趣。</p><p><br>也特別注重生命質素的提高,讓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使人更好、更多地享受生活。</p><p><br>道教也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奧妙無窮、潛能無限的機體,於是,在數千年的的修煉實踐中,摸索出種類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養生術,對提高人類的健康發揮積極的作用。</p><p><br>道教在東漢晚期形成有組織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黃老道演變而成道教,在民間廣泛流傳;</p><p><br>魏晉以後,由統治者支持得以發展;</p><p><br>從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興盛時期,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廟觀不僅遍佈全國,且規模日益宏大,道教學者輩出,道書數目大增並匯編成藏;</p><p><br>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統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於與金、元南北對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部亦因而宗派紛起;</p><p><br>明中葉以後,內憂外患,朝廷自顧不暇,對道教未能從財力上支持;</p><p><br>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對道教不感興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層社會轉入民間發展,逐漸演變成民間宗教團體。</p><p><br>道教在歷史上有許多的宗派:</p><p><br>天師道:東漢時代(西元25-220年),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的。</p><p><br>太平道:奉《太平經》為主要經典的。</p><p><br>上清派:南北朝代,崇信《大洞真經》和《黃庭經》,以存思服氣為主要修行之法。</p><p><br>靈寶派:南北朝代,奉《靈寶經》為主要經典,較重齋儀、符籙科教與功德修養。</p><p><br>正一派:宋元時代,奉天師道張道陵後嗣為首領,以《正一經》為典,主要法術為畫符唸咒以祈福禳災。</p><p><br>全真派:宋元時代,以清靜無為、性命修煉為法;</p><p><br>出家潛修以成仙證道,已具備有豐富的教義教制體系;</p><p><br>大道教:宋元時期以《道德經》為宗旨,發展出通俗之倫理信條;</p><p><br>教人實踐道德規矩,同時也為人祈禱治病,驅役鬼神。</p><p><br>時至今日,較具影響力的教派是正一教和全真教。</p><p><br>除此之外,還有不斷出現的民間形式道教。</p><p><br>佛教的禮佛儀式源自於早期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崇敬,漸漸擴及對其他的佛、菩薩、諸尊與宗師的崇拜。</p><p><br>經歷長久的演變,各宗派又發展出他們專屬的禮佛形式而有相當程度的宗派差異,但將各種儀式混合使用的卻也屢見不鮮,某些儀式甚至是所有教派所通用的。</p><p><br>雖然供奉儀式因各宗派傳統習俗而有不同的表現,但這些儀式都是為了表達感念及超脫亡靈。</p><p><br>舞蹈、樂聲、薰香和物品都被用來禮佛或當做供品;</p><p><br>祈禱詞和經文則有助於禪定與開悟。</p><p> </p><p><br>引用:<a href="http://www.fushantang.com/1003/c1000.html">http://www.fushantang.com/1003/c1000.html</a></p></strong><p></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