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 發表於 2013-11-20 21:12:21

【五行氣的來源與發展】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11-23 17:44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五行氣的來源與發展</font>】</font></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太陽系的形成</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教的《楞嚴經》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strong></p>
<p><br><strong>﹙佛教雖古,還是很科學的﹚佛陀與現代科學家都認為宇宙從「空─—無」中誕生,是從一個不論光或物質,甚至時間或空間都完全不存在的不均勻狀態下,突然誕生了十的負三十四次方公分的超微小宇宙。</strong></p>
<p><br><strong>而從不均勻的「無」誕生的宇宙,不是只有我們這個宇宙,科學家認為可能同時有好幾個宇宙正在誕生或縮回。由於空間互相排斥的“偽真空”的能量,就是「大暴脹」﹙inflation﹚的原動力。</strong></p>
<p><br><strong>便從十的負三十四次方秒之內暴脹了十的一百次方倍所產生「相變」,轉化成低能量的普通真空,再全部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誕生了充滿光的炙熱火球宇宙「大霹靂」﹙Big Bang,自然“造物”的一剎那﹚。</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大霹靂」的初期,由熱能造出了夸克﹙Quark﹚、電子的基本物質。</strong></p>
<p><br><strong>在此同時,相反電荷的反物質,也和物質一起被生產出來,而反物質顯然比物質少了些,物質與反物質相遇,就發出光,而成對消滅。</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所以,“初期宇宙”只剩下未消滅而殘存下來的物質,就是夸克、電子等成為「基本粒子」的東西。</strong></p>
<p><br><strong>宇宙誕生之後,最初形成的星球是由氫、氦等較輕的元素構成。</strong></p>
<p><br><strong>星球內部發生核融合反應,首先是氫與氫結合成氦,從氦產生碳,然後產生氧、氖、鎂、硫、鈣、鐵等較重的元素,此時就稱為「重星」。</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目前所知,前次宇宙解體﹙Pralaya,梵語﹚ 終了後,並開始顯現了我們這個宇宙,已經度過一百五十億至二百四十億年的﹙偶然or自然﹚創造過程。</strong></p>
<p><br><strong>大約一百五十億年前,銀河系裡頭有一顆重星球臨終,而發生超新星的大爆炸,其震波把周遭的氣體壓縮,使氣體發生密度不均勻的收縮,於是產生了新星球,由於氣體的聚集、壓縮,內部產生高溫、高密度,其中心部分發生核融合,原始太陽就開始散發光芒。</strong></p>
<p><br><strong>五十億年前,超新星爆炸,也是新星球誕生──“原始太陽”誕生。</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後來“原始太陽”收縮,周圍的殘留氣體由星球的旋轉而慢慢聚集成為「圓盤狀」,這就是原始太陽系。</strong></p>
<p><br><strong>大約四十六億年前,在原始太陽系星雲裡面,重原素沉澱在圓盤的赤道面,微塵聚集成為微行星。</strong></p>
<p><br><strong>微行星經過不斷的撞擊並合為一體,於是九大行星中的地球也誕生了。</strong></p>
<p><br><strong>大約在四十億年前,微行星的撞擊漸漸減少,不久地表與大氣開始冷卻,大氣中含有的水蒸氣造成豪雨傾盆降到地球,形成了海洋,原始細菌生命就在海洋中誕生……。</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我們這一個太陽系是兩千億顆星球組成的本銀河的一部份,本銀河系又是本宇宙的一小部份,而另外還有無數無量的宇宙存在著。</strong></p>
<p><br><strong>我們這一個地球帶著月亮以每分鐘 一千八百公里 的速度環繞太陽旋轉著;</strong></p>
<p><br><strong>太陽又帶著地球以每年 二千四百億公里 的速度環繞昂星旋轉,每轉一週需時數千年,昂星又環繞不知名的中心在旋轉……,這龐大不可思議的宇宙,相互之間就是靠著星球間的強大磁力在牽引著,讓彼此間懸空盤旋而不墜。</strong></p>
<p><br><strong>○古今對氣的看法</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太陽綿綿不斷地以熱能(拉)提生萬物,地球若失去太陽,一切生存條件就消失了,所以古來智慧的宗教都崇拜太陽,是故我人首先應了解太陽。</strong></p>
<p><br><strong>我們的太陽仍在發光中,「光子是構成光的粒子,光是電場與磁場的波。」</strong></p>
<p><br><strong>陽光的幅射能譜構成電磁波譜,包括宇宙線、χ光射線、電視波、無線電波、紫外線、可視光波、紅外線。</strong></p>
<p><br><strong>無色的可視光波本來是多種色光的聚合而成,經過折射以後,就有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的色光,被花草、動物選取了美麗的色彩,就這樣讓視覺人生顯得多彩多姿。</strong></p>
<p><br><strong>這些色光又各被佛教的某某佛所代表,也被其他宗教的神祇所代表。</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太陽強大的能與人人本具的“佛能”可比喻是同一性質,太陽一直在操控著地球一切生物的生長,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也難怪自古就有許多宗教崇拜太陽,日本的空海大師就視太陽為“大日如來”。</strong></p>
<p><br><strong>宇宙力量人格化的結果是出現了人形神,如日本神話中的「天照大神」也是太陽的女性化,所以以紅日為其國徽,稱日本國,宗教或神話也是在述說自然界那不可思議的現象。</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西元1978年,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的天線溫度》論文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A‧彭齊艾思和W‧威爾遜兩位科學家,從宇宙中接收到一種從未發現過的不規則電波,大量波長為7.35cm的微波噪音,不受時間、季節、氣候的影響,這些微波不是來自本銀河系,而是來自宇宙的一個更大空間。</strong></p>
<p><br><strong>天體物理學家彼勃爾斯說:「這種微波噪音應該有一個背景,而這個背景便是早期宇宙的遺物,這種“宇宙背景幅射”並不局限於微波,它還包括紅外光、可見光、紫外光、χ射線、γ射線等。」“宇宙背景幅射”是維持宇宙本身存在的能量,似乎中國幾千年來所認為的“氣”,即是二十多年前才被發現的“宇宙背景幅射”。</strong></p>
<p><br><strong>○地球的記錄</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本太陽系﹙人類以為﹚唯一有生物的地球,在被含有水蒸氣稱作微行星﹙planetesimal﹚的不斷撞擊與合併,而形成的原始地球,其生成距今已有四十六億年。</strong></p>
<p><br><strong>後來佔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大海,是在四十五億五千萬年前左右才出現的。</strong></p>
<p><br><strong>可能是在一顆同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地球,有些物質被撞到空中,後來形成月球,地球則剩下百分之三十的陸地。</strong></p>
<p><br><strong>澳洲地質學家在2001年1月份出版的「自然雜誌」描述他們的發現,一塊在澳洲西部伯斯市北方所挖採的粉紅色的鋯石﹙風信子玉﹚,細如人髮,約是四十四億年前的結晶,當時的地球不過才一億五千歲,根據科學家嶄新的理論是,地球形成初期,環境就十分有利,足可讓生命存在,絕對不是毫無水分,處處熔岩的惡劣環境。</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二十七億年前,地球形成強烈的磁場,才隔離太陽與宇宙的高能粒子。</strong></p>
<p><br><strong>大約在二十到十五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真核生物﹙ eukaryote﹚,此間是「化學演化時代」,十九億年前地球上超大陸開始誕生。</strong></p>
<p><br><strong>西元前 11,000年,地球最近一次的磁場南北反轉,部分陸沉或陸塊漂移,聽說中的亞特蘭提斯大陸沉到海底。</strong></p>
<p><br><strong>西伯利亞同時期急速凍死數十萬頭猛瑪象。</strong></p>
<p><br><strong>而地球本身外殼、內核相對逆向磨擦,也放射出強大的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從北極光就可看出來,因此形成了地球磁場,產生地心引力,讓地球上的萬物懸空而不墜。</strong></p>
<p><br><strong>為感謝及愛護地球,也有許多民族敬拜地球為母親,如希臘神話稱為蓋亞「大地母神」。</strong></p>
<p><br><strong>又,印度的土地神「地尾」﹙Prithivi﹚是女性,取大地能孕生萬物,應屬女性而以女神稱之。</strong></p>
<p><br><strong>中國隋朝以後,也以「后土娘娘」稱土地神祇,「后」是母性,不是現今鄉間所拜的「土地公」,「土」是萬物之母,后土是「地母之尊」的意思,似乎受了佛教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本帝塚山女子大學教授望月信成研究地藏菩薩的來歷,發現地藏菩薩也是“印度教”的「大地之神」所轉化。</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以上是現代科學給我們重新對太陽系的瞭解,在還沒有離開地球移民到其他星球以前,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的地球上,具高度智慧的人類,遠在6700年前,就發現了宇宙的特性,華人的老祖宗伏羲氏以「先天八卦」表明了地球不變、變的奧秘,就是《易經》理論的根由,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老祖宗如何看待及適應這個可敬的地球。</strong></p>
<p><br><strong>可惜我們太早發現了太陽系的這個奧秘,而無法﹙那時候就不打算﹚繼續突破,幾千年後的科學發明就比歐美國度落後。</strong></p>
<p><br><strong>○古人對天地的看法</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西元前 547年,東周靈王二十五年,歲次甲寅,第一個古希臘唯物論哲學家科學家泰勒斯﹙Thales ﹚去世,壽七十七,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strong></p>
<p><br><strong>世界萬物都是從水中產生出來的,最後又復歸於水。」其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of Miletus ﹚卻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一種物質的『無限者』──某種中介者。</strong><strong>從永恒的『無限者』之中分出冷和熱,乾和濕的對立面,就構成了萬物,最後又歸於『無限者』。」</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當時三十八歲的阿那克西米尼﹙ AnaximenesN ﹚主張﹕「世界的本源是氣。可用空氣的濃厚和稀薄來解釋自然現象的永恒變化。」﹙看來當時希臘人的科學是頂尖的。﹚</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同一個時期的“婆羅門教”認為宇宙有四大元素:地、水、火、風, 稱為四大皆空。</strong></p>
<p><br><strong>但佛教或西藏密宗則再加一大元素,空,而成為五大元素或“天竺五行”。</strong></p>
<p><br><strong>但後來佛教法相宗 (瑜伽宗、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有相宗) 再加二大元素──心與識,而成為六大元素或“天竺六行”。</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nbsp; <br>老子說:「有物混成天地生,其中有信,其中有精的道。」唐代孔穎達說:「太極的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西元前 5,589年,由一世紀時亞歷山大港的克里蒙推算,今年是創世紀的紀元開始。</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西元前 4,004年,十七世紀愛爾蘭大主教烏塞爾﹙Bishop James Ussher﹚ 推算宇宙創生於該年的 10月23日早上9 時為「亞當期」之開始,就是上帝“創世紀”完成的日子。</strong></p>
<p><br><strong>西元前 1200年,殷商盤庚二百零二年,周文王﹙1135B.C.逝﹚被紂王囚於羑里 [今河南湯陰],居幽而演《易》成「後天八卦」、「六十四卦」。</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西元前 547年,東周靈王二十五年,歲次甲寅,第一個古希臘唯物論哲學家科學家泰勒斯﹙Thales ﹚去世,壽七十七,他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水中產生出來的,最後又復歸於水。」</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其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of Miletus ﹚卻認為﹕「宇宙萬物的本源是一種物質的『無限者』──某種中介者。</strong></p>
<p><br><strong>從永恒的『無限者』之中分出冷和熱,乾和濕的對立面,就構成了萬物,最後又歸於『無限者』。」享年五十七。<br>&nbsp;&nbsp; </strong></p>
<p><strong>當時三十八歲的阿那克西米尼﹙ AnaximenesN ﹚主張﹕「世界的本源是氣。可用空氣的濃厚和稀薄來解釋自然現象的永恒變化。」</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西元前 545年,東周靈王二十七年,歲次丙辰,佛陀圓寂前一年,提出大地是球狀概說的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阿納克西曼德逝,年六十六。</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20年,西元前 525年,東周景王二十年,歲次丙子,年四十五歲的希臘數學開創人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創兄弟會對科學與神秘主義加以綜合,畢氏此時已提出「地圓說」,並認為火是宇宙的中心、「數」是基本原素,靈魂世界是先於肉體世界的,能轉世的靈魂是不朽的。</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65年,西元前 480年,東周敬王40年,歲次辛酉,認為有一個基本原理──邏各斯,萬物由之統一,萬物皆為火,以弗所的赫拉克立特﹙ Heraclitus of Ephesus ﹚逝,年六十。</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66年,西元前 479年,東周敬王41年,歲次壬戌,認為人的真正本性是仁,刪詩書、定禮樂贊易經、作春秋、傳先王之道的儒家聖人孔子﹙ Confucius﹚&nbsp; 去世,壽七十三。</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112年,西元前 433年,東周考王八年,歲次戊申,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去世,年六十,他認為愛與恨兩種力量,使得火、氣、水、土四種元素結合和分裂,而造成萬物的產生和消滅,這是唯心造物的思想。</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117年,西元前 428年,東周考王十三年,歲次癸丑,認為無限的宇宙本來是同質和不動的,但它受心靈的旋轉的影響,變得有差別和有秩序,克拉佐曼納的阿那克薩哥拉﹙ Anaxagoras of Clazomenae﹚逝,年七十二。</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175年,西元前 370年,周烈王六年,歲次辛亥,古希臘阿布德拉的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 of Abdera﹚逝,壽九十,他認為任何東西都不能從虛無中產生,變化的確在發生,運動需要虛空,所以「實在」必須由在虛空運動的原子構成。</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223年,西元前 322年,周顯王47年,歲次己亥,亞歷 山大的 老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去世,年六十二,他曾寫了一本《氣象學》著作,亞里斯多德說﹕宇宙中有普遍、至高的「第一聖體」─—「第五元素」其他範疇都是實體的屬性,精神是靈魂的一部分,靈魂借助精神來認識和思想。</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230年,西元前 315年,周慎靚王六年,歲次丙午,邦徒司的赫拉克萊第斯逝,享年七十三,他是明確指出地球是在自轉的第一人。</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275年,西元前 270年,周赧王45年,歲次辛卯,中國陰陽家之祖鄒衍以〈五行相勝論〉創造五德終始之說,陰陽五行﹙金、火、土、木、水﹚便在中國正式成為學說,這是古人對於物理現象的瞭解,希臘的阿里斯塔克斯提出《太陽中心說》。</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305年,西元前 240年,秦始皇七年,歲次辛酉,創盛稱「禨祥制度」成西漢「讖緯」學說,「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遷之變。」著有《五德終始》的古代陰陽家鄒衍逝,年六十五。</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539年,西元前 6年,西漢孺子嬰居攝元年,歲次乙卯,宣帝朝諫議大夫,精于經術、擅長陰陽五行,著有《洪範五行傳》、《列仙傳》、《說苑》等書的劉向逝,年七十一,</strong><strong>佛曆 799年,西元 255年,魏正元二年,歲次乙亥,擅長卜筮、射覆、風角、占相之術的命理學家管輅卒,年四十八。</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 814年,西元 270年,晉武帝泰始六年,吳建衡二年,歲次庚寅,普羅提諾﹙Plotinus,又譯柏羅丁﹚逝,年六十六,他認為,實體是一,萬物的源泉是「太一」,是神,從太一中溢出「精神」﹙心智﹚,亦即理智的原則,精神又消耗太一的創造力產生「靈魂」,太一、心智與靈魂構成「三位一體」。</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1214年,西元 670年,唐高宗總章三年,咸亨元年,歲次庚午,金剛智來華,與袁天罡共撰預言讖頌留傳《推背圖》、寫《藏頭詩》傳世,造有「渾天儀」、撰《麟德曆》有《乙巳占》傳世之占候星相家李淳風逝,年六十八。</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1528年,西元 984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歲次甲申,華山道士陳摶‧希夷受詔,進見宋太宗,創造《紫微斗數》算命法的陳摶著有《太極圖》,以太極圖窮造化之理。後為理學家周敦頤所發揮。</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1549年,西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乙巳年,歲次乙巳,因以前之天文、地理、陰陽、方術書籍錯誤甚多,宋真宗命司天少監史序等改編成《乾坤寶典》。</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1617年,西元1073年,宋神宗熙寧六年,歲次癸丑,創《太極圖說》和《通書》的周敦頤逝,年五十六。</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1621年,西元1077年,宋神宗熙寧十年,歲次丁巳,擅長易學,著《皇極經世》,精通術數的理學家邵雍.康節卒,年六十七,認為太極即清、神、太虛,理學家張橫渠亦於同年去世,邵康節將天地的壽數計算出來,共有1,679,616萬年。</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由上可知,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由地、水、火、風、精氣、元氣等原素構成的,古中國、古天竺也有如此的看法,佛教承襲部分古婆羅門(Brahmana)文化,認為宇宙有四大元素:</strong></p>
<p><br><strong>地、水、火、風,稱為“四大皆空”。</strong></p>
<p><br><strong>但佛教或西藏密宗再加一大元素「空」,而成為五大元素或“五大”。</strong></p>
<p><br><strong>而佛教“法相宗” (“瑜伽宗”、“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有相宗”) 再加二大元素──「心」與「識」,而成為六大元素或“六大”。</strong></p>
<p><br><strong>可見“四大元素”與“五行”的立論又如此接近,所以兩方交流順暢。</strong></p>
<p><br><strong>○密教五方佛與五方、五行</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密教“五方佛”配五方與五行異曲同工,中土將中央屬土為“禮”、東方屬木為“仁”、南方屬火為“義”、西方屬金為“智”、北方屬水為“信”。</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人是愛慾的動物,血液呈紅色,密教阿彌陀佛現紅色擬人化的身像以對應,於母明光示現時,並不是圖像而是紅光,由下表對照更可詳知密教仿五方五色的「用」法:﹙請見筆者白話譯本《夢幻生死》一書﹚</strong></p>
<p><br><strong>色蘊—(藍光)空大—源質—轉成正知聖智—大日如來所化。(慘淡白光—天道)—中央</strong></p>
<p><br><strong>受蘊—(黃光)地大—人體—轉成平等性智—寶生如來所化。(暗藍黃光—人道)—南方</strong></p>
<p><br><strong>想蘊—(紅光)火大—愛慾—轉成妙觀察智—無量光如來所化。(暗紅色光—餓鬼道)—西方</strong></p>
<p><br><strong>行蘊—(綠光)風大—氣息—轉成成所作智—不空如來所化。(暗綠瞋光—阿修羅道)—北方</strong></p>
<p><br><strong>識蘊—(白光)水大—血液—轉成大圓鏡智—不動如來所化。(暗淡灰光—地獄)—東方</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可知五方佛是依照人腦腦幹(反射動作、控制睡眠),左(分析)右(整合)大腦(邏輯思考、圖像映記)、小腦(潛意識、第六感)來仿設成五方,大日如來是用腦幹明點激光「擬佛化」的表徵以對應,其他四方,則由左右大、小腦各託以一佛來顯化,是密宗「寓靈」、「寓佛」的特色。 </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由此可知千百年來從西域絲路傳來漢地的佛教,一直隨著西域各國在複雜化,並漸漸地與中國儒家、道家精神交流,而形成特殊的中國佛教,很多哲學理論也逐漸有了中國特色。</strong></p>
<p><br><strong>大乘佛教傳入後,早先大多是採用中土名相思想來翻譯佛經。</strong></p>
<p><br><strong>因此,漢傳佛教建築雖然也隨著各部派的修行方式,有了不同的布局。</strong></p>
<p><br><strong>但是中國儒家的“陰陽”、“八卦”等符號也併進,上了佛教的殿堂。</strong></p>
<p><br><strong>○今人對天地的看法 </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人類近一百年的科學成就猛然超越了古人,我們都是出生在上世紀的人,所以來到二十一世紀,對百年內的突破情事,都可視為今人的發現。</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449年,西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歲次乙巳,德國猶太科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一種被認為是「波」的光也具有粒子的性質,提出「光量子假說」及創立狹義相對論。</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462年,西元1918年,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德國物理學家浦朗克﹙Max Karl Ernst Ldwig Planck﹚ 研究熱力學,對黑體幅射而發現能量之量子化,認為原子仍非基本物,原子之來源,係太空原子,即謂之《量子論》﹙Quantum Yroeht﹚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466年,西元1922年,法國理論物理學家杜布洛伊公爵﹙De Broglie Louis Victor ﹚發表「電子波」理論,認為「一切物質都是波」──物質波以了解原子行為。佛萊曼提出「膨脹宇宙論」。</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473年,西元1929年,美國科學家哈伯﹙Edwin Powell Hubble ﹚證明「膨脹宇宙論」獲悉距離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我們地球而去,由此「哈伯定律」闡明宇宙正在膨脹中,次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宣布發現冥王星。</strong></p>
<p><br><strong>佛曆2490年,西元1946年,美國的加莫夫﹙George Gamow﹚提出「大霹靂理論」,若回溯過去宇宙是個高溫、高密度的火球。<br>&nbsp;&nbsp;&nbsp; </strong></p>
<p><strong>人類史上第一部電腦問世時,上面貼有一張太極圖,作為紀念二進制與《易經》六十四卦的代表。<br>&nbsp;&nbsp;&nbsp; </strong></p>
<p><strong>佛曆2509年,西元1965年,自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觀察星系光譜,得知宇宙膨脹中暗示大爆炸﹙Big–bang﹚ 的宇宙初生論後,支持「大爆炸論」的背景宇宙輻射線才被威爾遜和賽佳斯發現。</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514年,西元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發展出光纖通訊。<br>&nbsp;&nbsp;&nbsp; </strong></p>
<p><strong>賽格斯、霍金認為宇宙必須是以「奇異點」為起始點,來證明宇宙時空必定擁有端點的理論。 </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525年,西元1981年,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勝彥及美國亞蘭‧谷史﹙Alan Guth ﹚發表「暴脹宇宙論」﹙inflationary universe﹚之新視野甚於「大霹靂論說」。</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536年,西元1992年,宇宙背景幅射探測衛星小組發現宇宙背景幅射的擾動。</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541年,西元1997年,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不知來源卻耀眼驚人的光環,此電磁波頻率最高的伽瑪射線光環,長達數百萬光年之遙,環繞著我們這個銀河系,伽瑪射線通常源至黑洞或類似銀河的其它天體,常常伴隨著宇宙蒼芎中銀河的誕生或若干星球毀滅的活動。<br>&nbsp;&nbsp;&nbsp; </strong></p>
<p><strong>六月五日於東京大學來自日美德波蘭等國一百二十名物理學家宣布,他們已證明宇宙「暗物質」之一的「中微子」─一種無從捉摸的次原子粒子─具有質量或重量,這些粒子充滿宇宙中,集合起來可能有能力扭轉宇宙「大爆脹」的擴張路線,引起「大收縮」,並提供到目前為止尚有不確定性的「統一場論」更多證據。 </strong></p>
<p><br><strong>宇宙上最亮的物體,亮度比太陽亮五千萬億倍的類星體APM-08279+5255被發現,一般認為它的能量來自超能量的黑洞,這種黑洞可榨取鄰近物質產生的巨大能量。</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佛曆2543年,西元1999年,歲次己卯,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3 月16日說,「月球探勘者號」太空船傳回的最新資料佐證,月球是在行星發生大規模撞擊,自地球鐵質核心噴出含鐵質稀少的岩質集結而形成月球。<br>&nbsp;&nbsp;&nbsp; </strong></p>
<p><strong>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5月25日 表示,藉由精確測量某些星系距離,計算出本宇宙的年齡約在120億年,若以哈伯常數與其他測量結果考量,或是提高到135億年。</strong></p>
<p><br><strong>○以《易》理論地球</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現代的《易經》學者發現,地球內核的液態“金”﹙鐵、鎳﹚,屬“震”卦,地球的地幔內涵熾熱的岩漿“火”,屬“離”卦,冷卻的地表殼有大地與高山 “土”,屬“坤”與“艮”卦,佔百分之七十海“水”湖澤,屬“坎”與“兌”卦,長在陸上的樹“木”,為風所動,屬“巽”卦,太陽光照射,讓萬物提生,屬“乾”卦,這不正是“五行”平衡下的狀態嗎?</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地球以每分鐘27.925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轉,讓內核比重更大的液態金相互之間產生地磁波,從南極的極軸放出磁波到赤道,再從赤道到北極,形成地球磁場,也產生地熱紅外線﹙故夜空若見紅雲,則有地震現象會發生﹚。</strong></p>
<p><br><strong>所以赤道線南北各一百五十公里的海水面必較平靜,水氣較少,天氣於是炎熱。</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地球的大氣層有三十五公里高,約在二十四億年前形成。</strong></p>
<p><br><strong>距地面六百五十公里高的地方,是大氣真空接觸區。</strong></p>
<p><br><strong>地磁發揮防護作用,以抵抗太陽風,太陽射出的高能量微粒子風,速度高達每秒400-440公里,足以摧毀地球上的一切。</strong></p>
<p><br><strong>地球外放的防護罩高達一千公里,讓我們以為星辰是高掛在半圓形的天空。</strong></p>
<p><br><strong>沒有“地磁能”生物無法生存,沒有太陽“光合作用”,植物無法生長,這種安排是在一百五十億年以前就開始造作的,上帝有“夠力”嗎?</strong></p>
<p><br><strong>○《易經》是中華古科學,不是宗教,但後來與各文化、宗教有關。</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歷史上信奉佛教“密宗”的遼﹙西元916-1125年﹚、金﹙西元1115-1234年﹚兩朝與後來改變而堅信道教的宋朝﹙北宋西元960-1127年;南宋西元1127 -1279年﹚,形成南、北壁壘分明的態勢,更使得漢人基於民族性的自尊,常嘲笑佛教徒修什麼「八正道」,說那是「胡說八道」,或許這就是該成語的出處。</strong></p>
<p><br><strong>由於南方宋、明“理學”以及道教的的盛行,更加讓佛教徒排斥中華古科學,尤其因為道士把〈八卦〉符號穿戴在身上,從此有部分佛教徒便說《易經》、〈八卦〉是外道,至今還是如此。</strong></p>
<p><br><strong>可是中國佛教《大藏經》中偏偏有一大堆的中土後造經,都是借用《易經》思想編纂而成,還被知名的禪師、律師所習用,這種矛盾,使某些不了解因由的所謂「純佛教」信仰者,耿耿於懷,唯恐避之而不及。</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古代中國道家認為萬氣的本根是,太始青色金光有純陽離子,造成“甲木”之因,純陰離子造成“乙木”之因;</strong></p>
<p><br><strong>太初赤色金光有純陽離子,造成“丙火”之因,純陰離子造成“丁火”之因,太古黃色金光有純陽離子,造成之“戊土”因,純陰離子造成“己土”之因,太素白色金光有純陽離子,造成“庚金”之因,純陰離子造成“辛金”之因;</strong></p>
<p><br><strong>太色易黑金光有純陽離子,造成之“壬水”因,純陰離子造成“癸水”之因。</strong></p>
<p><br><strong>這就是來自天上「十天干」的磁力向地球傳送的道理,而地球的磁力也對應產生「十二地支」的磁力,因此每一地支都有若干天干的特性。</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可是,唐大興善寺灌頂阿闍黎述《北斗七星護摩密要儀軌》,「北斗七星者,日月五星之精也,囊括七曜,照臨八方,上耀於天神,下值於人間,以司善惡而分禍福。」</strong></p>
<p><br><strong>已逐漸把北斗七星與七曜混為一談,並把北斗稱為北極,所謂“七曜”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與陰陽五行同義。</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唐密不空法師於《宿曜經》以為空、風、火、水、地,逆其次第,配於東、西、南、北、中,青、赤、黃、白、黑,採即事而真之意,且依本覺下轉之本有胎藏界十因之義也。;</strong></p>
<p><br><strong>善無畏於《尊勝軌》以地、水、火、風、空,順其次第,配於東、西、南、北、中,由於「始覺」上轉之修「金剛界」中“因”之義也。</strong></p>
<p><br><strong>依不空之將“五行”代入“五方”(the five direction),以地大為中央大日如來﹙Vairocana﹚,中央(center)屬「土」(Earth),是發心之位;</strong></p>
<p><br><strong>以北方為不空成就如來﹙Amogasiddhi﹚,北方(north)為壬、癸、亥、子、丑屬「水」(Water),是發心之位,由“乾”與“艮”統之;</strong></p>
<p><br><strong>以空大為東方阿如來﹙Akshobya﹚,東方(east)甲、乙、寅、卯、辰屬「木」(Wood),為方便究竟之位,由“艮”與“巽”統之,以火大為南方寶生如來﹙Ratnasambhawa﹚,南方(south)丙、丁、巳、午、未屬「火」(Fire),為成菩提之位,由“巽”與“坤”統之;</strong></p>
<p><br><strong>以風大為西方阿彌陀如來﹙Amithaba﹚,西方(west)為庚、辛、申、酉、戌屬「金」(Metal),是為涅槃之位,由“坤”與“乾”統之。﹙另有深義,限於篇幅,請參考佛學大辭典﹚</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中醫把青色木氣視為肝臟氣。赤色火氣視為心臟氣;</strong></p>
<p><br><strong>黃色土氣視為脾臟氣;</strong></p>
<p><br><strong>白色金氣視為肺臟氣。黑色水氣視為腎臟氣。</strong></p>
<p><br><strong>配合有顏色的藥植物,發展出以「治本為先」的養生治病術。中醫一直離不開“五行”理論的運用,認為“五行”就是在地球的特性,人體圓顱方趾本係法天象地而生,心理、生理都受日、月、五星的磁力所影響。</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地理學中的一派將八卦的各卦象與納音五行相配,乾屬金、坎屬水、艮屬土、震數木、離屬火、坤屬土、兌屬金,因土生金,所以把屬土與屬金的艮、坤、乾、兌歸成一類,取兌卦位在西方,稱此類為「西四方」。因水生木、木生火;</strong></p>
<p><br><strong>把屬水與數木的震、巽、坎、離歸成一類,取震卦位在東方,稱此類為「東四方」,而發展出東、西四方之陽宅,配合出生年命卦的不同,作為陽宅的吉凶理論。</strong></p>
<p><br><strong>○“五行”生<font color="#ff00ff">克</font>的命學原理&nbsp; </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人一出生,小腿被接生者一握,屁股被打了一下,就哭了出來,便開始肺部呼吸,從先天呼吸轉為後天呼吸,此刻長短不等的陰陽五行氣,也適時對腦部電腦輸入磁能,啟動並儲存今生的一切造作,從此人們即受到命運的安排。</strong></p>
<p><br><strong>於是春夏秋冬四季以及流年干支五行氣的強弱,就造成人類命運的起伏,讓聰明的華人祖先發明了命理學。 </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最早是在三國時代,魏國的管輅於甘露二年﹙西元257年﹚,以生年的地支稱本命,以論壽夭,首創以年支論命;</strong></p>
<p><br><strong>北齊時,魏寧於天統四年﹙西元569年﹚以年、月的干支論祿命,比管輅進一步;</strong></p>
<p><br><strong>唐憲宗元和年間﹙西元806-820年﹚李虛中則以年、月、日干支來論人命之貴壽夭賤;</strong></p>
<p><br><strong>直至宋朝紹興年間﹙西元1135-1162年﹚的徐子平便以八字中的日柱為主,發展成目前大為流行的論命“子平術”之“四柱八字學”,如此經過千年的發展,中國的論命學就是根據四柱干支的“五行”特性,依循不同的歲次流年,來論定吉凶,頗有靈驗。</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我們祖先對山川靈秀、擇地相宅的能力記載於《書經》中有〈周公卜京〉書卷;</strong></p>
<p><br><strong>《詩經》中有〈公劉相宇〉書卷,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strong></p>
<p><br><strong>顯然是以五行觀來描述北半球特別是中土的地理環境,是知“五行”(the five primary elements)又為氣候的代名詞,氣候之變遷會影響環境,甚至人的性情,從環境推測休咎,是古來命理與地理學家的根據。</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有學者立論說「文王八卦」為「時間圖」,舉出《說卦傳》曰:「帝出乎震&nbsp; (the arousing),齊乎“巽”(conformity),相見乎“離”(shining brightly),致役乎“坤”(the receptive),說(悅)言乎“兌”(enjoyment),戰乎“乾”(the active),勞乎“坎”(watery depths),成言乎“艮”(keeping still)。」如果把「帝」字以古中國地區植物生長的情形來說明,則甚能清楚為何說「文王八卦」是「時間圖」。</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如,植物於「震」(Zhen)&nbsp; 卦的春分季節冒出芽,到「巽」(Xun)&nbsp; 卦的立夏時,平齊的初長成,到了「離」(Li)&nbsp;&nbsp; 卦的夏至時,則可望知成長的為何種植物;</strong></p>
<p><br><strong>在「坤」(Kun)&nbsp; 卦的立秋時,長得就像能役使的軍隊般壯觀;</strong></p>
<p><br><strong>那麼「兌」(Dui)&nbsp; 」卦的秋收季節,會帶來了甚大的喜悅;</strong></p>
<p><br><strong>但是為了明年的再度結果收成,必須度過寒顫﹙戰﹚的「乾」(Quian)&nbsp; 卦立冬期以及「坎」(Kan)&nbsp; 卦苦寒的冬至期;</strong></p>
<p><br><strong>然後保藏的種子、野外的植物將在「艮」(Gen)&nbsp; 卦的立春時開始播種生成,這就是植物循環成長的過程,與氣候的關係如此密切,何況是人類?</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我人皆知〈八卦學說〉(the Eight Trigrams Theory)源自《易經》﹙I Ching﹚,是最早應用在北半球(the Northern Hemisphere)的古代中國大陸(Ancient Chinese mainland)地區,而對用來作為“地理”(Topomancy)、“風水”(Feng Shui)“陰”(Yin)、“陽”(Yang)宅的判斷,也是一直離不開以〈八卦理論〉(Logic of the Eight Trigrams)作為〈方位學〉(the Direction Theory)的基礎。</strong></p>
<p><strong>&nbsp;&nbsp;&nbsp; <br>因此,徐子平“八字論命學”的完成,雖然慢了陳希夷所創的“紫微斗數”約二百年,有其特長之處,可補“紫微斗數”之不足,但是八字的排列論命方式僅限於本地球,而且目前僅能論出生在北半球人的命。</strong></p>
<p><br><strong>因為雖可達五十一萬八千四百種命式,仍不足以對今六十億人口作完全正確的論命,尤其出生在南半球的人,絕對無法引用北半球的八字學來論命,因為氣候相差有半年,這是華人對《易》學還須要更努力的地方。</strong></p>
<p><br><strong>﹙詳細情形請參閱〈八卦學說應用於南北半球之研究〉一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11&amp;prev=19&amp;next=10&amp;l=f&amp;fid=15"><strong>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11&amp;prev=19&amp;next=10&amp;l=f&amp;fid=15</strong></a></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行氣的來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