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學習心得】
本帖最後由 文曲 於 2013-9-13 14:00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周易卷之三繫辭下傳第八章 學習心得</font>】</font></strong></p><p><br><strong>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晚上7點由術龍老師解惑。</strong></p>
<p><br><strong>原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strong></p>
<p><br><strong>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strong></p>
<p><br><strong>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strong></p>
<p><br><strong>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自己對文章的直譯:</strong></p>
<p><br><strong>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br><br>易此當作著作同樣非能夠避開,當作方法同樣經常、不止一次地改變,更改行為非處於,環繞往來六空,高處低處沒有持久固定不變的,恰好感覺溫和的交互、彼此改變,非能夠當作依據或規範重點,只有更改地方、位置恰好、相合。</strong></p>
<p><br><strong>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br><br>他的由裡面去到外面從外面進到裡面用規範,非自己所在或所屬的裡面的如果了解害怕。</strong></p>
<p><br><strong>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br><br>並了解、通曉從擔心、焦慮、煩惱憂心、憂慮結交、交往原因,沒有正面存在專門技藝的人護著不使受損,似、好像遭遇事物原始的創造者根源。</strong></p>
<p><br><strong>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br></strong></p>
<p><strong>開始、起源的帶領那個言詞、文詞然後揣測、審度他的單子,動作已經完了正面存在標準、法則持久固定不變的,假如不合於他的品格、性情,方法非假的、不真實的做、從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老師對文章的直譯:</strong></p>
<p><br><strong>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易這當作著作尚可未能夠不親近,這方式同樣經常、不止一次地改變,更改行為未出乎意料之外,環繞移動六空,動作的開始、持續或結束、告一段落沒有恆久不變的倫理,堅強感覺溫和的交互、彼此改變,非能夠、適宜當作標準、法則重點,只有更改動作的意向恰好、相合。</font></strong></p>
<p><br><strong>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他由裡面去到外面從外面進到裡面用規範,不屬於範圍裡面裡面的令、讓意識、感覺害怕。</font></strong></p>
<p><br><strong>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兼而有之清楚由、從煩惱的事憂心、憂慮結交、交往原因,沒有事實狀況存在教導、傳授學問的人護著不使受損,似、好像遭遇事物原始的創造者根源。</font></strong></p>
<p><br><strong>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strong></p>
<p><br><strong><font color="red">開始、起源直爽坦白他的言詞、文詞並且揣測、審度他的單子,並列事實狀況存在標準、法則持久固定不變的,假如表必須、一定他的品格、性情,方法未草率、敷衍做、從事。<br><br><br></font><font color="blue">學習後對文章的理解:</font></strong></p><strong>
<p><br><font color="blue">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周易共分為四卷,第一卷與第二卷主要論述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辭綁定的基礎情境,第三卷與第四卷是作者引用易本身爻辭解釋情境的由來與作用,以及如何來破解這些情境的方法,文章中的“易曰”都是易原本的資料敘述,“子曰”就是這位作者引用他的老師告訴他的言語,再有就是下面這篇文章這樣,寫出他自己學習後的心得感想與相關的道理讓大家分享。</font></p>
<p><br><font color="blue">周易絕不是像大家所認知的那樣,什麼周文王所著,其真實的含義已經在名稱中所表達,周是一圓周的意思,易是改變的意思,之所以稱之為周易,也就是告訴大家天地運行一圓周改變的規律機制,但文章中並沒有提及到專業運用的程序公式,因為它只是一個學習與運用中可以找尋的資料庫而已,裡面存在這些的道理與作用以及驗證的標準與規範,當今研究這套學術的人不在少數,可以正確的解釋文章臻義的就沒有幾個了,更有甚者把它當成公式在用,作者就是因為怕後人歪解會錯義,才寫出這一篇文章來予以考證。</font></p>
<p><br><font color="blue">“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font></p>
<p><br><font color="blue">如果把易學當成一般著作來看的話也可以,但是您無法不親近它卻又遠離它,因為易學這套學術是控制天地間所有生物起源的一套學術,所有的生物從生到死都沒有辦法脫離它的掌控,我們人類只是所有生物中高端的物種而已,因為我們懂得學習與運用知識來滿足我們的所需,這是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font></p>
<p><br><font color="blue">所以無論你如何看待易這本著作,你都擺脫不了每分每秒它給你的意境,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吉凶禍福,如果不懂你所面臨的這些意境的作用與結果,你就沒有辦法在意境裡面做出正確的選擇,由於選擇錯誤而造成進入下一個錯誤意境所帶來的感受,真理不會因為您懂與不懂而改變。</font></p>
<p><br><font color="blue">隨著時間的運轉,地形地貌與人文事物也不止一次的在改變,世人對於山、醫、名、卜、相易這套學術從最初的用來占測到後來的漢醫以及堪輿等等認知也不斷的在改變,但實際上易是一直沒有改變過的,無論如何改變運用的方式都脫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因為它是處理所有事物的本源依據,相同的是時間打開不同的空間而造就出不一樣的人、事、物、地、境定義,這樣周而復始衍進更替與六度空間,也稱呼六道輪迴。</font></p>
<p><br><font color="blue">六度空間區分為上下關係,在上稱為外炁,包括天、人、地三度空間,在下稱為內炁,也就是我們立足之地,同樣稱為三度空間,上下合體組合成六度空間,八卦中六爻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上我們稱為陽體時間,在下稱為陰炁空間,萬事萬物不存在一成不變的道理,時間一直在打開空間當中而產生事物的改變,留給我們的只有回憶而已,你能找到的只有給你當時感覺的空間,絕對找不到當時感覺的那個時間。</font></p>
<p><br><font color="blue">天地運行的就是冷熱寒暑溫度的變化,不同的節氣萬物各有所興衰依據,這些都是自然規律而呈現出的消長變化,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更替繁衍,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就是自然的法則規律,他不會因為你認知的多少而改變它的結果,不可以把這其中任何一個規律法則當成是一種機制或方法,要依據自己的所需來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font></p>
<p><font color="blue"></font> </p>
<p><br><font color="blue">“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font></p>
<p><br><font color="blue">開始認為這句話裡面的度是我們羅盤的度數,實際在這裡表達的是規範的意思,因為一整套的規範裡面已經包含了度,單獨用我們理解的那個度來表示就顯得太狹隘了,在這裡是要告訴我們裡外之分是以出入空間的炁口為基準,也稱為房屋的坐山度,是它在控制著居住在這個空間裡面的人吉凶的主要依據,它的好壞存在一定標準,這個好與壞的標準只有要通過學習這套規範才會了解。</font></p>
<p><br><font color="blue">標準並不代表是有固定的數據,即使同樣的度數也會因為每個格局配置的不同,其結果也各有不同,一個好的格局不只是好的度數與配置,還需要有可以掌控它頭腦的人居住在裡面才有作用,俗話說福地福人居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居住的人不能與之合炁,那些度數早晚也會改變,地理是活得也是這個道理。</font></p>
<p><br><font color="blue">所以了解這套規範變準的人就會懂得去遵循它,之所以讓他產生恐懼,是因為他知道內炁與外炁呈現凶事的根源依據所在,為什麼前面的文章一再敘述君子之道,重點是只有君子才會懂得如何遵循規範,小人是不會做到的。</font></p>
<p><br><font color="blue">“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font></p>
<p><br><font color="blue">也正是由於懂得原因,使作者產生了更多的煩惱與擔心,因為每個人事實都離不開空間與時間,就算是可以幫助人佈局,但是如果天運改變或發生天災地變,到那時候該如何處理,俗話說幫人一時,幫不了一世,只有教導傳授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解救更多的有緣人,術龍老師就是以此方式來傳道授業。</font></p>
<p><br><font color="blue">每個人的空間要靠自己頭腦的思想認知與知識智慧來改變,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能力在發生事情時,只能依靠花錢聘請專業人士處理,看到專業者就猶如見到父母一樣的感覺,因為只有專業者才能解決他的問題。</font></p>
<p><br><font color="blue">所以人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利弊而已,學習掌握這套學術才是改變自己頭腦與命運源頭,求人不如求己,就算你有負擔聘請費用的能力,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方式又能持續多久呢?</font></p>
<p><font color="blue"></font> </p>
<p><font color="blue">“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font></p>
<p><br><font color="blue">三百八十四基礎情境描述的是每個人貪、嗔、癡的本性,去除這些壞習性的方式猶如我們治病的藥方,如果有人可以從頭至尾都能看懂作者所寫的文章,理解正確的話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依據這些文詞而發現其精髓所在,也就是破解這些情境的方法。</font></p>
<p><br><font color="blue">山、醫、名、卜、相本是一脈之理,也是牽動三百八十四情境的源頭,所以可以看懂這些文章的人一定懂得全套學術的程序法則,其公式推演正確與否以及言行舉止的標準,從古至今一直也沒有改變過,假如沒有以此當做自己品格行為依據的標準,又如何稱得上君子之所為?</font></p>
<p><br><font color="blue">反之,如果符合文章中所敘述這些標準,必定會展現出所有執行方法的準則,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一絲不苟,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更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不是屬於自己的絕對連想都不會去想,屬於自己的必定會努力爭取,絕對不可能魯莽草率行事,顛倒黑白、<font color="magenta">似是</font>而非、虛言以對,因為這都是小人之舉,所以小人是永遠不可能讀懂這篇文章的。</font></p>
</strong><p><strong><font color="blue"></font></strong>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