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貨幣趣事傳聞】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世界各國貨幣趣事傳聞</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最近有網友稱,百元人民幣正面有3隻“貓”,其中兩隻呈跪拜狀。</STRONG></P>
<P><BR><STRONG>一個防偽圖案也能被描出花樣,不得不說網友萬能。</STRONG></P>
<P><BR><STRONG>其實,世界各國關於貨幣的那些趣事和傳聞,還真不在少數,從巨石、木頭貨幣,再到可以吃的貨幣,以及奇怪的貨幣錯誤,真是花樣百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BR><STRONG>雅浦島:巨石貨幣</STRONG></P>
<P><STRONG> <BR>在所羅門群島中的雅浦島(Yap)上,你會發現世界上最大、最奇怪的一種貨幣:雷石(rai stone)。<BR><BR>它比起來其他那些小硬幣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這些中間有洞的灰岩石塊直徑能有12英尺,重達8噸。<BR></STRONG></P>
<P><STRONG>由於雅浦島缺乏製造這種雷石的灰岩石塊,村民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划著他們遠洋航行的獨木舟前往帕勞,在那裏的山腰上切下這些龐然大物,然後用獨木舟運回島上。</STRONG></P>
<P><BR><STRONG>(這些巨石貨幣的)部分價值在於其尺寸之大,但真正的價值在於來到島上的代價,將它運回來時死去的人的數量</STRONG></P>
<P><BR><STRONG>收藏家道迪解釋說。</STRONG></P>
<P><BR><STRONG>至於其作為貨幣的使用,實際上這些石頭通常留在原地,只有所有權發生變化。</STRONG></P>
<P><BR><STRONG>“一旦來到島上,這些東西就不能移動了,但島上每個人都知道誰擁有哪些石頭,轉讓行為在公開儀式上進行,”</STRONG></P>
<P><BR><STRONG>道迪說。“但實際上這和在電腦上轉賬沒有什麼不同,可以想像一下,轉賬時錢真的移動了嗎?只是銀行賬戶和戶主名字的關係發生了改變而已”雅浦島政府已禁止雷石出口。為數不多的展示品存放在渥太華的加拿大銀行大廳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扎伊爾:砍掉他的頭!</STRONG></P>
<P><STRONG> <BR>非洲國家扎伊爾——即如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沒有多少錢可供浪費。</STRONG></P>
<P><BR><STRONG>因此,當約瑟夫。蒙博托的極權主義政權在1997年被推翻後,新政府發現,在它設計並發行出新的貨幣之前,國家陷入了現金緊缺的狀態。</STRONG></P>
<P><BR><STRONG>節儉的解決方案是什麼?</STRONG></P>
<P><BR><STRONG>扎伊爾政府拿出了成堆的兩萬元面值的扎伊爾紙幣,將上面的蒙博托頭象挖掉,然後就投入流通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匈牙利:世界上最大額的鈔票</STRONG></P>
<P><STRONG> <BR>擔心通貨膨脹?</STRONG></P>
<P><BR><STRONG>要想超過1946年左右匈牙利的通脹還是有些難度的,當時該國發行了面值創下世界紀錄的貨幣:10億億辨戈(Pengo)。</STRONG></P>
<P><BR><STRONG>沒錯:100,000,000,000,000,000,000辨戈。<BR><BR>換算成美元當時這張鈔票價值約值20美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BR><STRONG>帕勞共和國:聖水銀元</STRONG></P>
<P><STRONG> <BR>相比於美國將“我們信仰上帝”印在鈔票上,島國帕勞則更進一步。</STRONG></P>
<P><BR><STRONG>2007年,帕勞共和國發行了一種銀幣,上面印有聖母瑪利亞的頭像,並伴有一個微小的水瓶,裏面裝著從法國露德的山洞裏取出的聖水。</STRONG></P>
<P><BR><STRONG>一年後,該國發行了該款銀幣的第二套,以紀念聖母瑪利亞在那個山洞顯靈150周年。</STRONG></P>
<P><BR><STRONG>但聖水銀元並不是第一種含有非常規材料的硬幣。</STRONG></P>
<P><BR><STRONG>帕勞還發行過包含小塊珠母貝的硬幣,裏面還鑲嵌著隕石顆粒。<BR><BR>庫克群島則更勝一籌,在紀念電視的發明時,它們將電視發明者貝爾德(J.L. Baird)的一段動態視頻剪輯鑲入硬幣,使之成為世界上最迷你的“平板電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東非:可以吃的貨幣</STRONG></P>
<P><STRONG> <BR>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支付工具之一。事實上,工資(salary)一詞就來源於拉丁文“salarium”,後者指的是支付給羅馬士兵用於買鹽的錢。在中世紀,這是撒哈拉大沙漠地區的主要貨幣形式,並在東非被廣泛使用。通常,人們會舔一下鹽塊,以確定它的真偽,然後將它掰成小塊,用來找零。</STRONG></P>
<P><BR><STRONG>收藏家道迪收藏的鹽塊貨幣(圖中左上角所示)已經有1500年歷史。其它難以置信、可以食用的貨幣包括:一種用椰子纖維包裹的姜黃香料紗球(圖中右上角所示),曾在所羅門群島的交易中使用;可可(或巧克力豆右下角所示),廣泛應用於整個墨西哥和中美洲:帕爾馬奶酪(圖中左下角),這種奶酪極受推崇,在義大利曾被用作貨幣和銀行抵押物。</STRONG></P>
<P><BR><STRONG>還有一種特別的不可食用的貨幣:緬甸的有毒種子貨幣。<BR><BR>這種貨幣至少可以證明,錢確實是可以從樹上長出來的,或者至少是從灌木叢裏長出來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德國:木質鈔票</STRONG></P>
<P><STRONG> <BR>木頭做的鈔票對錢包來說可能很難裝的下,但它們卻是德國人在一戰後為恢復經濟的一種天才般的設計。</STRONG></P>
<P><BR><STRONG>當時,戰爭賠款協議令德國經濟遭受毀滅性破壞,各地的鄉鎮開始印制“代用貨幣” (notgeld,又稱“應急貨幣”)作為本地支付工具,使用的材質各式各樣,有木材、鋁箔、絲綢亞麻布和撲克牌等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當時的德國央行——德意志帝國銀行(Reichsbank)恢復元氣。</STRONG></P>
<P><BR><STRONG>“他們意識到,收藏者將購買真正怪異的貨幣用於收藏,從而在實質上使之退出流通領域,讓硬通貨回歸原位,”收藏家道迪說。他的收藏中還有一枚印在無煙煤上的硬幣,如今極其罕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美國:死刑美元</STRONG></P>
<P><STRONG> <BR>美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穩定的貨幣之一,而歷史上它也有過很不穩定的時候。<BR><BR>事實上,在美元的作用增大以前,它必須遏止假鈔問題。</STRONG></P>
<P><BR><STRONG>“在北美殖民地時代早期,印制美元很容易,當時有很多印鈔廠,鈔票的做工也不是很復雜,沒有太多的防偽措施,”收藏家道迪解釋說。“因此,如何人為創造稀缺性呢?</STRONG></P>
<P><BR><STRONG>於是人們在鈔票上印下‘偽造者當誅’(To counterfeit is death)字樣。</STRONG></P>
<P><BR><STRONG>當時所有13個殖民地都在它們的鈔票上印了這句話,後來這句話最終被‘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取代。在‘我們信仰上帝’之前,實際上是‘我們信仰死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29750"><STRONG>http://tw.myblog.yahoo.com/jw!.BSjyMqBQUULyqadT26VrJ.w/article?mid=29750</STRONG></A></P>
<P> </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