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4 09:14:02

【人文●聖嚴法師】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4 09:49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人文●聖嚴法師</FONT>】</FONT></STRONG></P>&nbsp;
<P><STRONG>(1931年1月22日,江蘇~2009年2月3日,台灣)釋聖嚴(1931年1月22日-2009年2月3日)一、從小出家、勤於文字弘法釋聖嚴(1931-2009)於十四歲時,便在江蘇狼山廣教寺出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九四九年隨軍隊逃難來臺而入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九六○年時,由於大陸來臺僧人釋東初(1908-1977),曾透過殊管道,協助其順利從軍中退伍,於是釋聖嚴從國防部情報偵查單位正式除役後不久,即投奔農禪寺釋釋東初的門下,完成第二次剃度出家的心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再者,釋聖嚴從早年起,就喜歡文藝和從事撰述,是位勤於撰述的佛學作家,所以在他投奔釋東初門下之際,早已是佛教界大衆媒體的聞人,經常用「張采微」、「醒世將軍」等筆名,在刊物上以文字弘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的師父釋東初當時在北臺灣佛教界也是一位大山頭,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張清揚(1913-1992)曾協助農禪寺最先在臺出版大藏經,釋東初還發行《人生月刊》,即連日後創辦佛光山大事業體的星雲(1927-)在臺初期,也得靠這份佛教雜誌打開知名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然而,釋東初、釋聖嚴這二位師徒,因都是佛教界的名人,所以他們二人的結緣可謂相得益彰,但也可以說是微妙相克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為當時釋東初老人收納釋聖嚴爲弟子的盤算之一,其實是希望釋聖嚴能一手接辦《人生月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釋聖嚴自忖出家的目的並非替釋東初作廉價勞工,故而他入門一年多就因不願編寫佛學刊物,而轉往高雄美濃朝元寺閉關六年,專心潛修、著述,再經由張曼濤居士(1933-1981)的介紹,於一九六九年三月,負笈前往日本立正大學留學,並在歷盡艱辛的求學生活後,於一九七五年拿到文學博士學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榮列國建會代表、返臺接任農禪寺住持湊巧的是,釋聖嚴在日本的這段期間,臺灣社會剛好面臨一連串重大事件的連續衝擊,首先是臺灣於一九七二年退出聯合國,緊接著是臺日斷交與蔣介石(1887-1975)過世,而一九七五年四月間蔣經國(1910-1988)正式上臺後,便運用召開國建會的方式,每年邀請學者返臺,藉以網羅人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釋聖嚴剛好從立正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便因此獲列爲佛教界的國建會代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獲選爲第四屆國建會代表,可說是釋聖嚴一生的重要轉捩點,因爲當時的國建會代表都是衆所欽羨的社會名流,因此他有機緣得以與蔣經國、蔣彥士(1915-1998)、李煥(1917-2010)、潘振球(1918-2010)、姚舜和謝東閔(1908-2001)等人認識,其中特別是時任教育部次長的陳履安(1937-),還特地邀請釋聖嚴到他家談佛學與學佛的問題,由此而打開了釋聖嚴與高層政要間的方便之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雖說如此,釋聖嚴在國建會上出盡風頭,卻也在臺灣佛教界引起不同的評價,再加上美國方面有教界人士邀請,所以他沒有停在臺灣發展,反而束裝前往美國,在紐約等地改行當禪師,自立門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經過一年多,釋東初突然于一九七七年過世,這項噩耗逼使釋聖嚴不得不立刻回國,但也有助於他回臺接收道場的機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從一九六○年投靠釋東初門下,到一九七七年這段長達十六、七年的時間,事實上釋聖嚴可說兩手空空,沒有一處屬於自己的道場可供發揮,所以他必須把握住農禪寺更換接班人的機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釋聖嚴自知本身對農禪寺貢獻很少,倘若單憑博士學歷和佛教界聲望就想晉身住持之位,恐怕很難服衆,因此釋聖嚴就趁辦喪禮的時機,把全省佛教界有名望的和國民黨黨政大老全都邀到農禪寺,因爲這些「貴賓」都會贊同讓釋東初的「博士」弟子接班,藉以提升佛教界的學歷水準,大家同沾一份光榮,所以釋聖嚴就順理成章地繼承農禪寺的住持。</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可是中華佛學研究所目前的所在地,則由釋東初的另一弟子接管,釋聖嚴回臺接班的結果,事實上已使得一個王國分裂爲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釋聖嚴一向用臺灣的「第一位博士」來標榜自己,但是他所主持下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雖然還稱得上是佛教界較具規模的,但因定位不清,一直都沒有建立起本身應有的學術地位,它仍然是臺灣佛學生到外國留學的預備學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興建法鼓山基業、肩挑佛學教育重任自從一九八九年起,釋聖嚴開始興建法鼓山基業,作爲他人生第二個事業的起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釋聖嚴必須這麽做的理由是:第一,農禪寺的土地將因「關渡平原開發計畫」而遭徵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二,中華佛研所需要一個永久的所址,而現在租用的地方,並不利於長遠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智慧型」的釋聖嚴深知自己起步較晚的不利處境,爲求從佛光山、慈濟兩大勢力之中突圍而出,他必須設法作市場區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釋聖嚴頭上頂著「海外博士」的光環,當年返國後便獲張其昀邀爲文大哲研所教授及中華佛研所所長,因此他就把興辦佛教高等學府「法鼓人文社會大學」的成敗,拿來當作是佛教界有沒有明天的訴求,使推展佛教高等教育的重責大任,很順利地落在他的肩膀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此一來,法鼓山事業的興衰就變成是臺灣佛教界,未來能不能發展的整體性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運用經營佛教百年大計的高等教育作策略性的訴求,很容易就能與積極傳燈的佛光山以及關注慈善事業的慈濟,形成市場上的區隔,難怪法鼓山的名號,很快地就傳遍各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可惜的是,法鼓山興學的訴求,其實本身具有階段性的限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它在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間提出時的確非常有效,但教育部隨後決定開放設立私立大學,緊接著華梵大學、慈濟大學、佛光山附屬下的南華大學,就相繼搶先成立,由中國佛教會籌辦的玄奘大學也開始招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客觀佛學教育形勢的重大轉變,使得法鼓山創辦佛教高等學府的時效性盡失,再也不像當初那般吸引人了,再加上一九九○年代國外一流大學的佛教界博士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釋聖嚴在佛學教育界原先所擁有的高學歷優勢,已不再特別突出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四、講禪結合都市企業備感市場行銷管道日蹙的釋聖嚴,趕緊提出「心靈環保」、「人間淨土」的口號,以臺北市的安和分院爲活動重鎮,力求結合企業人士,把宣教弘法的中心指向都市,推銷﹁禪與企業管理﹂等新産品,希望經由這種新的行銷策略來擺脫困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釋聖嚴推出法鼓山的企畫案時,一般信徒的反應都異常熱烈,初期每個月的善款據說曾有多達千萬元以上者。</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釋聖嚴在經過三年多的籌畫後,已正式舉行開發第一期工程,占地達六十甲的「法鼓山」奠基大典,預計將於西元兩千年完工,工程經費十二億元據稱已經籌措完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典禮當天,釋聖嚴並邀集內政部長林豐正、縣長尤清、考試院副院長關中、教育部長吳京、各黨立監委及影藝圈名人到場觀禮,來自全國各地出席的信衆也多達萬餘人,過程中還舉行了一項別開生面的地宮安寶儀式,把一七○件佛教文物埋入地底,等到公公元三千年之際才予開啓,而這些活動的最主要目的,據稱都是爲了勸募第二期工程款項所作的暖身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據釋果選表示,下一期的建設重點是把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擴充爲大學,加上其他建築的經費,預計約需七○億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現在爲要成就法鼓山事業,各種開銷必定大增,而如果臺灣經濟景氣沒有大幅度的改觀,未來的募款活動能否在這次奠基大典之後,順利恢復盛況,實在很難預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同時,佛教界大家爭相興辦大學的結果,是否會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對佛教的長遠發展可能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後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處在佛教大學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景況下,釋聖嚴想要把法鼓山建設成一個世界性的佛教修學中心,這樁宏願的實際達成與當前的預期目標,中間的差距到底會有多大,未來將是外界衡量法鼓山基業成功與否的最佳指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樂觀的人士認爲,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成功的機率相當大,可是道場的經營恐會遭遇困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相對地,悲觀者則預料兩者成功的機會都不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五、成立「中華禪法鼓宗」與來自學界的相關思想批評釋聖嚴在2005年10月,宣佈成立「中華禪法鼓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對於成立的相關背景,釋聖嚴在其<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的談話中,更曾詳細提到:(一)、晚近因為有人批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於沒有修證及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就是完成於中唐,迄今依舊遍及全國的禪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漢傳禪佛教的特色,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法鼓山的傳承即是漢傳禪佛教,因為是中華民族佛教的一個流派,所以稱為「中華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我(釋聖嚴)從東初老人和靈源老和尚(1902-1988)承接了曹洞和臨濟兩個宗派的法,其中曹洞宗默照禪本來已經斷絕,是我根據曹洞宗的著作,自行研究出默照禪的修法,然後自己去修、去體驗它,才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同時我也接觸到韓國、日本乃至越南的禪佛教,我把這些新見聞運用在中國傳統的禪法中,除了保持頓悟法門的特色,也在頓中開出次第的漸修法門,融合成一獨特而現代的禪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為是創新的,所以另立了「法鼓宗」。</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可是,釋聖嚴法師在上述的談話中,雖曾明確提到:「晚近因為有人批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於沒有修證及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卻沒有直接點明,這是在此之前現代禪的創始人李元松(1957-2003)的主張,以及其與釋印順(1906-2005)長期爭辯的焦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印順導師的追隨者之一的釋性廣尼師,在身為佛教史家的江燦騰之建議下,以「人間佛教禪法」的提倡,正式開啟台灣本土新禪學的現代化思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以,面對此一新的強勢競爭者,釋聖嚴也必須有所回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此,法鼓宗的成立,其實還包括外在同行的專業競爭壓力在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特別是面對來自印順導師及其追隨者的「人間佛教思想」強力衝擊時,更是如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因解嚴以來,當代台灣佛教界最具思想影響力的「人間佛教思想」,在其歷經從1986年到1989年的激烈辯論之後,於1989年時,已被當代台灣佛教界所普遍肯定,並蔚為各大道場(除中台禪寺之外),用來詮釋彼等本身佛教事業的立論思想根據,和彼等涉入社會關懷的行動指導原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以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作為批評標準的詮釋觀點,也被楊惠南教授和邱敏捷博士相繼提出和展開對與其相異者的強烈批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以,釋聖嚴本人極力宣揚的所謂「心靈環保」之說,都一概被楊、邱兩人,貶抑為「不了義」的「世俗諦」佛教思想,連帶其所作所為,也是同樣屬於未能正本清源的「別度」思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聖嚴法師過世之前,曾於2009年1月16日親筆題字並寄給江燦騰的新禪學著作,就是《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台北:法鼓文化2009)一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可是,根據此書,江燦騰在2009年3月23日出版的《台灣佛教史》一書中,便極其慎重地增補了一段,對其新成立的「中華禪法鼓宗」,做出如下如下的禪學定位:「聖嚴從小出家,經歷了戰亂、軍旅生涯、二度出家,如今已是名聞國際的一位大禪師,如此傳奇性的人生經歷的確罕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身體一向不太健朗的聖嚴,在2005年雖正式宣佈自己的法鼓山是新命名的『中華禪法鼓宗』根本道場,卻在2009年2月3日下午四點多,以多種併發症病死於從台大醫院返歸法鼓山途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其<遺言>中的第三條提到:凡是由她所創立即負責的道場,『均屬法鼓山的法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四條則說:『法鼓山宗本山方丈一職,不論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和方向,是為永式。</STRONG><STRONG>』可是,『中華禪法鼓宗』的理念和方向,就其禪學的精確內涵來看,其實是含混和不完整的,因此,他的繼承者究竟要如何對其繼承和再詮釋,也有待考驗。</STRONG><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A href="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543" target=_blank>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543</A></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