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中等職業教育】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中等職業教育</FONT>】</FONT></STRONG></P> <P><STRONG>日治時期以培養農工商業知識技能為主的中等職業教育。</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主要的教育機關是實業學校和實業補習學校,當時稱為實業教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19年(大正8年)以前,臺灣中等職業教育機關有1900年(明治33年)成立的農事試驗場(至1922年廢止)、1912年成立的工業講習所(1919年改制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1904年開始招生的糖業講習生及1909年開始招生的林業講習生,前二者的對象是臺灣男性,後二者則以日本男性為對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外,還有1917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商業學校及1918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皆只招收日本男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19年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灣人才有正規的實業教育機關,首先是將工業講習所改制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另新設臺中商業學校及嘉義農林學校,招收公學校六年畢業的臺灣學生,修業年限三年,同時將公學校實業科改為二年制的簡易實業學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21年各校均改為州立學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發布,規定各實業學校均依日本本土的「實業學校令」,實施日臺共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899年公布的「實業學校令」規定實業學校目的在「授以從事實業所需之教育」,1920年改為「授以從事實業所需之知識技能,兼致力於涵養德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22年以後,臺灣的實業學校主要分為農業學校、工業學校及商業學校,公、小學校畢業就讀者修業三至五年,公學校高等科或高等小學校畢業就讀者修業二至三年,皆只招收男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外,另有實業補習學校,招收公、小學校畢業生,修業年限二年以內,可視地方需要調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43年(昭和18年)學制改革,與中學校、高等女學校一起統稱中等學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根據1944年的統計,臺灣共有實業學校27所,學生近13,000餘人(其中7,000餘人為臺灣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實業補習學校90所,學生15,000餘人,其中臺灣人13,000餘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歷年自實業學校畢業的臺灣人有7,000餘人,自實業補習學校畢業的臺灣男性近20,000餘人、女性4,000餘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11</strong>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