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2 21:44:43

【史學●公共埤圳組合】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公共埤圳組合</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日治時期臺灣公共埤圳管理者所組成的法人組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00年(明治33年)前後,臺灣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的產業方針,發展米、糖兩大作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確實執行米糖政策,必須確保灌溉水源的穩定,積極介入水利支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01年7月4日以律令第6號發佈「臺灣公共埤圳規則」16條、1904年2月19日以府令第13號發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施行規則」28條、「臺灣公共埤圳聯合會規則」3條,臺灣正式開啟水權公共化及水利法制化的時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公共埤圳規則」歷經兩次修正,內容主要為:凡與公眾利害有關者,均指定為公共埤圳,由行政官廳監督管理,所有公共埤圳都要登記於埤圳臺帳,臺帳內容詳載水源、經過地方、終點、新設或變更路線的年月日、投資方式、管理人姓名、修繕方法及水租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13年(大正2年)修正規定公共埤圳的利害關係人得經行政官廳的認可組織組合,確定公共埤圳組合為法人,以管理人為對外代表人,由行政官廳於利害關係人中指定適當人選5至20人為籌備委員,擬訂組合規約申請組合組織,經認可召開組合會協議決定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公共埤圳組合除管理者外,下設理事、書記負責事務部門,技師、技手負責技術部門,監視員負責巡視埤圳運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公共埤圳組合可依「臺灣國稅徵收規則」賦課徵收水租及費用,如有違背或損害水利者,各按情節予以懲戒處分或罰金及刑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公共埤圳規則的頒佈,對既存埤圳的意義有三:一是給予法律保障,二是給予法人地位,三是給予整編,以期收最大效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公共埤圳組合為法人組織,自此可以從日本勸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一定巨額的貸款融資,開闢了土地改良投資之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此誘因之下,公共埤圳數量每年增加,至1920年以前被認定為公共埤圳者計有:臺北州25處,新竹州67處,臺中州35處,臺南州20處,高雄州31處,臺東廳2處,花蓮港廳1處,全臺總計181處,灌溉面積182,642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公共埤圳組合至1921年後調整成水利組合,戰後歷經農田水利協會、水利委員會及農田水利會幾次變革,是今日農田水利會的前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64</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公共埤圳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