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2 14:43:30

【史學●教育改革】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教育改革</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1980-1990年代臺灣的教育改革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的教育改革(教改)大底歷經了由民間推動到半官方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政府教育改革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改之所以在「民間」成為一股社會力,是在1983-1994年間不斷累積而成,歷經5個階段:萌芽期、組織化期、法案推動期、蓬勃期及多元熱絡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83-1987年為「民間教育改革萌芽期」,其間的學生運動主要是以大學校方的控制體系(懲戒制度、審稿制度)為抗爭對象,而發展成為以校園民主、言論自由為訴求的運動,為日後之大學教育改革奠定基礎,也在形式上開啟「大學教育改革」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87-1989年為「民間教育改革組織化期」,各種人民團體相繼成立,針對中小學及大學的教改行動也相繼成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1988年成立的「人本教育基金會」,要求教育正常化,以人本精神作為教育思潮的另一種選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87年成立的「教師人權促進會」,期使教育體制解嚴,以保障教師工作權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88年成立的「主婦聯盟」,以「落實家長參與」、「發揮父母教育權」等理念為其支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89年成立的「振鐸學會」,以「自主教師專業團體」及「自主家長組織」的推動,期待落實教師教育權與家長教育權,以「教育權力下放」的理念訴求自治的各級學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一時期教改團體合作舉辦「民間團體教育會議」,並結盟成立「救救下一代行動聯盟」,都是重要突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0年國會全面改選後,立法院成為民間教改團體與體制競逐的重要場域,此期為「民間教育改革法案推動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0-1993年,教改團體聯合支持改革、多數為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的立委,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及教育當局形成諸多對立的意見,許多法案的議題成為國民黨、民進黨的對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3年底「大學法」、「師資培育法」三讀通過,「教師法」一讀通過,使得體制面的改革走入高峰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4年上半年為「民間教育改革蓬勃期」,1月,第一次以「民間教育改革」為名的學術研討會登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4月,「四一○教育改革全民大結合運動」動員七十多個主辦單位,是教改史上規模最大的學術研討會,也是教改史上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抗爭對象已不限於教育部或教育委員會,而是要求國家行政當局及國會大規模調整國家教育預算、重整國家的資源與權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教改訴求上,以「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4大訴求,觸碰教育問題癥結,期待教育沉痾的徹底改造。</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4年下半年為「民間教育改革多元熱絡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上半年教改團體的大動員,對政府造成強大壓力,行政院於9月21日成立半官方性質的教改會,以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為主任委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民間教改力量亦繼續延續,如:「大學法」通過後續的大學自主運動、反對教育部干預校長遴選事件、抗議教育部的大學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師會籌備會」、「臺北市家長會資源交流中心」的成立,教改成為全面性的社會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6年12月教改會完成「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教育鬆綁、帶好每個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五大方向,做為教改的基本方針,並於12月2日解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8年教育部擬定「教育改革行動方案」,以5年時程,自1998年7月至2003年6月,編列經費1,570餘億元,實施12項工作計畫,包含:健全國民教育、普及幼稚教育、健全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發展、推動終身教育及資訊網路教育、推展家庭教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暢通升學管道、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充實教育經費與加強教育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檢討教育改革實施及凝聚教改共識,教育部於1999年5月、2000年12月召開檢討會議,2003年9月召開「全國教育發展會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004年9月提出四年「教育施政主軸」,以提出未來四年教育施政主軸:「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為願景,以「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作為四大綱領,推動13項策略及34項行動方案,透過中央、地方、學校之分工合作,達成「讓每個人都成功」(SuccessforAll)之理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整體而言,近年來由官方推動的重大教育改革主要是中小學課程改革及多元入學改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部依據行政院核定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進行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與教學革新,以九年一貫課程之規畫與實施為首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回應民間教改團體及立法院的要求之下,教育部於1997年成立專案小組,遴聘課程、教育心理、教育哲學等學者專家、中小學教師、立法委員、家長代表、婦女界代表等31人,擔任委員,研訂「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998年9月公布總綱,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於2000年試辦,2001年正式上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一個重大的教改為多元入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部於1995年提出「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即揭示:改革高中入學制度,建立多元入學管道,引導國中教育正常發展的願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6年教育部長吳京上任不久即主張廢除高中聯考,規畫且公布「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並擬於2000年實施,採計國中在校成績及兩次統一會考成績作為分發入學之依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98年,林清江部長提出12項「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宣布自九十學年起取消傳統的高中聯考,改以「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取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此,高中聯考正式走入歷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多元入學方案包括基本學力分發入學、推薦甄選入學、申請入學、直升入學、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分發入學、資優及特殊身分學生保送入學等六種升學管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51</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