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1 06:21:12

【史學●社會改革運動】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社會改革運動</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日治時期以社會動員或社會運動方式達成之具現代化意義的社會變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時期是臺灣社會的轉型時期,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臺灣的社會結構、社會制度、人口結構、思想文化,乃至風俗習慣,均產生重大的變化,逐漸由俗民社會(folksociety)過渡到市民社會(civilsociety)。</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一社會文化變遷方式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自然的變遷是隨著技術、經濟、觀念、文化傳播等因素之改變,社會逐漸地、不知不覺地演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人為的變遷則是政府或民間團體透過社會動員或社會運動而達成,其變遷特徵有二:一為較具同化意義的社會教化,一為較具現代化意義的社會改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關於後者,概有放足斷髮之普及、標準時間制度之建立、星期制作息習慣之養成、現代衛生觀念之建立,以及文化啟蒙運動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放足斷髮運動首開臺灣民間團體倡革陋習之端,自1900年(明治33年)起,經十餘年的倡導,終得一呼百應,全臺各地社會領導階層紛紛倡組放足、斷髮團體,有效地達成放足斷髮之普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臺灣總督府引進標準時間制度和星期制作息制度,制定新作息規律,並於1921年(大正10年)推動「時間紀念日」(時の記念日)運動,培養社會大眾準時、守時、惜時的精神,以及推廣大掃除、體育、音樂、美術、電影、觀光旅行等餘暇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隨著標準時間制度之建立,改變臺灣社會固有的生活作息和生產規律,使社會大眾產生時間「標準化」的觀念和習慣,守時漸成習以為常的觀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星期制作息習慣之養成,使社會大眾有了「休閒生活」的時間,「餘暇生活」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日治之初,臺灣總督府即積極建立近代公共衛生和醫療制度,動員保甲組織,定期實施社區環境清潔活動、捕鼠滅鼠運動、隔離消毒、預防注射等防疫工作,其結果,使臺灣社會建立現代衛生觀念,不但改變社會大眾的醫療衛生觀念和習慣,並且有效地防治鼠疫、瘧疾、霍亂、天花、傷寒、白喉、猩紅熱等風土病和傳染病,大幅降低死亡率,使臺灣人口長期呈高自然增加現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所推動的文化啟蒙運動則發揮啟迪民智、喚起民族意識及加強社會觀念之作用,被稱之為「臺灣人的文藝復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98</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社會改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