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0 13:38:19

【史學●蘇花古道】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0 21:02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蘇花古道</FONT>】</FONT></STRONG></P>&nbsp;
<P><STRONG>清朝臺灣東部第一條越嶺道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開山撫番政策而開闢,北起蘇澳(今宜蘭縣蘇澳鎮)、南至後山奇萊(今花蓮縣花蓮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原稱北路,戰後稱蘇花古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又稱臺灣事件)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受命來臺,積極推行「開山撫番」政策,開鑿三條道路通往後山(臺灣東部)並招撫原住民。</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中的北路,由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軍在1874年8月動工,12月完成,全長118公里,道路全線皆在海岸邊5公里之內,緊鄰太平洋,除了中途的東澳(今宜蘭縣蘇澳鎮東澳里)、大南澳(今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蘇澳鎮南強、朝陽里)、大小濁水(今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和平村和仁)、得其黎(今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至花蓮港等路段為平路外,其餘皆為山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央山脈山勢在此區域直逼海岸,地形險峻,加上道路開通後,原住民時常攻擊行旅與駐軍,往來北路的風險大,1877年(光緒3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因多方面考量而裁撤北路駐軍,遂告荒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882年、1890年,北路曾經全線與部分路段重新開通,但只要駐軍一撤即又荒廢,主因為原住民的侵擾無法有效解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08年(明治41年),大南澳隘勇線完成,可有效防備原住民的攻擊,以後山北路蘇澳至大南澳段為路基,完成大南澳警備道。</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16年(大正5年)太魯閣原住民歸順,由於理蕃上的必要,日方重新開鑿蘇澳至花蓮港間的道路,初期只能徒步,稱「東海徒步道」,1931年(昭和6年)全線拓寬為可通汽車的「臨海道路」,即今之蘇花公路,北路再也沒有通行,近年在學者的探勘下重見天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A href="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37" target=_blank>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37</A></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蘇花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