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0 13:34:22

【史學●行為考古學】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0 21:15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行為考古學</FONT>】</FONT></STRONG></P>&nbsp;
<P><STRONG>行為考古學,是1970年代到80年代期間,由美國考古學家MichaelSchiffer等人,所提出的一種考古學研究取向,這個研究取向的中心概念,簡單地說,就是「研究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各種人類行為與物質文化(materialculture)之間的關係為何,藉此來描述與解釋考古遺留物背後的人類行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行為考古學非常注重建立人類行為與物質文化之間關係的法則,這個學派的學者認為考古學理論的建立應該奠基在物質文化上,而考古學研究也必須回歸從物質遺留,來解釋考古資料才是較為恰當的研究方法,遵循著這種原則,才能對各式各樣的人類活動與行為,作比較正確的描述與詮釋(黃程偉2001:49-50)。</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在進行考古資料的分析時,行為考古學強調研究者必須了解自己所看到的考古資料,其實一直都受到自然營力、人類或其他生物的各種行為等外力的作用與影響,所以一定要釐清一個考古遺址的形成過程(formationprocess)對於考古資料的影響程度,才能對它們作較為確實的解釋,也才能更進一步的了解人類行為的模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MichaelSchiffer等人在1972年,提出了行為考古學有四種研究策略:第一種,是利用過去的物質遺留來研究過去的人類行為,這種研究策略大部分是用來解決具有某一特定時空位置的人類行為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二種,從現代的物質遺留中找出人類行為所具有的通則,以幫助考古學對於過去的人類行為有更多的了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三種,從過去的物質遺留中,找出可以適用於過去以及現在人類行為的法則,來研究與現代社會問題有關的各種人類行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第四,根據現代的物質遺留,來研究現代人類的行為(Reid,Rathje,andSchiffer1975:864-866)。</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者在進行考古學研究時,應該要依據他所研究的問題性質,從這四種策略中選擇一種,以物質遺留等考古材料為基礎,考慮遺址形成過程造成的影響,來討論人類行為與物質文化之間的關係,進而對人類的行為有所認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從行為考古學的中心概念以及研究策略,我們可以得知,行為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突破以往經常將考古學定義為研究過去人類生活的一門學問,行為考古學為考古學提供了一個更廣泛的研究取向,使考古學的研究範疇,除了讓學者可以了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情況,同時也可以擴展到探討現代人類行為與物質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這個學派對於遺址形成過程的重視,也幫助考古學家能夠對考古資料進行更加正確的描述與詮釋,所以行為考古學對於考古學研究策略的發展,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幫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A href="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617" target=_blank>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617</A></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行為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