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0 12:23:37

【史學●鉀氬定年法】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06:45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鉀氬定年法</FONT>】</FONT></STRONG></P>&nbsp;
<P><STRONG>鉀氬定年法(Potassium-argonDating)鉀在一般岩石及礦物中是很常見的元素,在地殼中含量豐富,重量約佔2.8%。</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它有兩個主要的同位素鉀—39和鉀—40,但只有鉀—40是具有放射性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鉀—40中有89%會衰變成鈣—40,其餘則會衰變成氬—40。</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鈣是常見元素無法做估測,因此只有氬—40一方面屬稀有,二方面火成岩形成時由於高溫熔融,原有的氬—40不可能保存下來而會重新累積,因此可以用來斷代,半衰期為13億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實驗者將岩石熔化,分析計算鉀—40及氬—40的含量,帶入公式即可求出岩石的年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鉀—40的半衰期長,一般多用於10萬年以上的岩石測年,尤其適合更新世早、中期之年代測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930年代末期,C.F.V.Weizsaoker即開始研究大氣中過量的氬—40,發現是由鉀—40捕獲電子衰變而成,應可用來斷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個理論雖然出現的早,但一直到1950年代才被認為是可靠的測年法,在W.Gentner等人的改良下,成為地質學十分有用的測年法,至於應用到考古學,則是1960年代以後的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考古學上第一次使用鉀氬法測年是在東非的奧都威峽谷(OlduvaiGorge),這裡以奧都威文化(OlduvaiCulture)著稱於世,是古人類學非常重要的一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英國考古學家L.S.Leakey在此研究多年,建立起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層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奧都威峽谷純由火成岩堆積,考古遺址被夾在兩個地曾中間,形成一份火成岩三明治,很適合用鉀氬法測年,因此首次將這種技術引進考古學,學者在此區建立了200萬年的時間標尺,奧都威文化則距今約175萬年。</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A href="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402" target=_blank>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3402</A></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鉀氬定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