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人本主義心理學】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醫學百科●人本主義心理學</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拼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rénběnzhǔyìxīnlǐxu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英文參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humanisticpsychology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psychology)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當代西方心理學中的一種革新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60年代初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后,這一運動有較大發展,1971年在荷蘭舉行過國際會議,影響擴及歐洲和亞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他們既反對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識經驗還原為基本驅力或防御機制,又反對行為把意識看作是行為的副現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關于人的價值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都同意柏拉圖和盧梭的理想主義觀點,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惡是環境影響下的派生現象,因而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提高的,理想社會是可能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方面,他們繼承了19世紀末W.狄爾泰和M.韋特海默的傳統,主張正確對待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反對用原子物理學和動物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類心理,主張以整體論取代還原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人本主義心理學發起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一種運動是由許多具有類似觀點的心理學者共同發起的,主要有:人格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H.A.默里、G.墨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精神分析學家K.霍妮、E.弗羅姆;存在主義心理學家R.梅;機體論者K.戈爾德施泰因;發展心理學家C.比勒、J.F.布根塔;比較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A.H.馬斯洛;心理咨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羅杰斯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中馬斯洛、羅杰斯和梅是這一運動公認的領袖人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人本主義的興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人本主義的興起有一個較長的醞釀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二三十年代美國人格心理學、新精神分析和機體論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論準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奧爾波特認為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統一體,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獨特的內在和諧方式對待世界,這一看法和排除意識經驗的行為主義理論直接對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以人格理論為基礎,奧爾波特后來成為創立哈佛大學社會關系學系的關鍵人物,這為學院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分立創造了條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默里和墨菲這一時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論著作發表,他們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為人本主義理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霍妮、弗羅姆不同意弗洛伊德夸大性因素的作用,把美國工業社會發展中引起的社會問題看作是導致精神障礙的社會因素,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傳統精神分析的主要分歧之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1939年戈爾德施泰因《機體論》的發表,被認為是該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即自我實現論的基石,他第一次從機體潛能的發揮出發論述自我實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加強了這一本來是由哲學提出的概念。</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第一批系統討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作是在四五十年代陸續發表的,其中主要有:馬斯洛的《人類動機論》(1943)、《動機和人格》(1954);</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羅杰斯的《患者中心療法》(1951)、《論人的成長》(1961);</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及梅主編的《存在: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中的新角度》(1959)。</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一種層級結構,高級動機的出現有賴于低級需要的滿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并用比較心理學的資料論證,不論低級或高級的基本需要和動機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說是類似本能的性質,即都有自發追求滿足的傾向,而高級的需要和動機如友愛、認知、審美和創造的滿足,即人的價值的實現或人性的自我實現。</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羅杰斯以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經驗論證了人的內在建設性傾向,認為這種內在傾向雖然會受到環境條件的作用而發生障礙,但能通過醫師對患者的無條件關懷、移情理解和積極誘導使障礙消除而恢復心理健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并把這一理論用于教育改革,強調教育中建立師生親密關系和依靠學生自我指導能力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梅把歐洲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處境雖然帶有悲劇的性質,但能通過勇氣的培養、焦慮的克服和自我的選擇趨向光明的未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80年代以來,人本主義運動進一步深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內部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一方的自我實現說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為另一方的自我選擇說,在馬斯洛逝世以后梅和羅杰斯關于人性問題開始了公開辯論,梅不同意羅杰斯關于惡是環境造成的說法,他認為惡和善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都是人的潛能,不正視惡的問題對人本主義運動有很深的、有害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外,代表人本主義心理學主流的自我實現理論也有不同的發展趨向。</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羅杰斯一派仍堅持以個體心理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開始研究超個人的心理學,探討個體意識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廣闊的世界相融合。</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最后是方法論的建設。</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馬斯洛曾提出,傳統的科學方法不足以解決人類心理的復雜問題,人本主義方法論不排除傳統的科學方法而是擴大科學研究的范圍,以解決過去一直排除在心理研究范圍之外的人類信念和價值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70年代末已出現一種以科學方法論加強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嘗試,代表人物是J.里奇克,他認為人本主義重新把目的論引進心理學是以新的范式取代舊的范式,但必須以辯證方法和嚴密邏輯增強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科學性才能完成這一轉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羅杰斯以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的經驗論證了人的內在建設性傾向,認為這種內在傾向雖然會受到環境條件的作用而發生障礙,但能通過醫師對患者的無條件關懷、移情理解和積極誘導使障礙消除而恢復心理健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并把這一理論用于教育改革,強調教育中建立師生親密關系和依靠學生自我指導能力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梅把歐洲存在主義心理學和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引入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處境雖然帶有悲劇的性質,但能通過勇氣的培養、焦慮的克服和自我的選擇趨向光明的未來。</STRONG></P>
<P><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P><P><STRONG>引用:http://big5.wiki8.com/renbenzhuyixinlixue_116924/</STRONG></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