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大學●朝陽學院】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大學●朝陽學院</FONT>】</FONT></STRONG></P> <P><STRONG>朝陽學院創立之始為朝陽大學,時當民元法制初創,故都有法學會之成立,創始者如汪有齡等,以研究法學為重心,原計畫辦一所大學、一個刊物、一分報紙,均以研究法學,鼓吹法治為目標。</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首先由法學會同仁洽請政府撥給校址,原以舊翰林院衙門為校址,中經波折,才撥定了故都北平朝陽門與東直門之間海運倉為校址,成立朝陽大學,共推汪有齡為首任校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民國二年八月,學校開始招生,錄取大學預科學生數十名,法律專科及本科學生百餘人,至民國五年即有畢業學生四十餘人,學生人數及班級逐年增加,民國六年,專門部法律本科有九十餘人畢業。</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執教者有余棨昌、鍾賡言、程樹德、石志泉、李浦、張孝簃、江庸、王家駒、黃右昌、岡田朝太郎、巖谷孫茂、朱深、夏勤、劉志、李懷亮、邵勳、戴修瓚等,學校自辦有印刷部,教師講義在授課前一日交稿,至授課之日一定發出,授課時口授者及黑板補充者,學生隨堂筆錄,由各班優秀學生隨著整理出一套法學講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時各大學多取為研究法學或應考法官與一般文官重要參考資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各教授的著作,亦多以朝陽叢書的方式在校出版。</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法律評論亦在此時出版(民國十二年),直至現在仍在臺灣由畢業校友繼續維持著,其總期數已有一一六八號,四十八卷第一期在七十一年一月一日出版,美國國會圖書館由該刊第一卷第一期至現在出刊者保存完整無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朝陽大學自民國二年至十七年改組成朝陽學院,計有大學部法律系與經濟系各四班畢業,商科兩班畢業;</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專門部法律科共十六班畢業,經濟科四班畢業。</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民國三年九月起,當時教育部和司法部不斷的明令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畢業學生參加歷屆高等文官及司法官考試,錄取比例很高又多名列前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校職員不多,時而分工,時而合力,如上課認真點名,每一教室上課,教務或事務人員攜帶學生名冊,就名冊作記號,從未鬆懈。</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夏敬民任教務長時,每請來一新講師授課,他總在教室內聽幾次課,如不夠水準,自然淘汰,用不著學生反應請求,因而北京政府時期,雖有多次學潮,朝陽均未受波及,始終弦誦不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校完全憑私人捐贈及學生學雜費運用,故一無牽掛,實事求是,認真辦學,自民國十七年改為朝陽學院至七七抗戰,學生經常在兩千人以上,後來辦學近於保守,原想依據政府規定擴充院系,早日恢復大學,未能實現,過去由學校資送成績較優學生留學深造辦法,亦予停止,不過校內獎勵學生,免除每學期一切收費仍繼續未停,條件甚嚴,所費無幾,此亦一特點。</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民國二十五年,教育部限制社會學科學生名額,學生名額銳減,學校經費來源無著,遂敦請居覺生擔任本校校董事會董事長,為增厚基金,遂改組董事會,江庸校長以赴滬執行律師職務辭職,改聘張懷九任院長,七七抗戰開始,學校隨政府播遷,集合教授十餘人,學生二百餘人,由武漢遷往沙市開課,同年十一月底,因居董事長指示及川省校友的歡迎,由沙市遷至成都,院長張知本調任行政法院院長,居董事長仍請江庸復任院長,將學校遷至巴縣興隆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三十四年八月,國土重光,該校亦於翌年五月開始復員,至三十五年一月繼續在北平原校址開學,請石志泉以教授兼代院長職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自朝陽學院獲准立案,以迄淪沒於共匪,計二十一年間,畢業學生有專門部法律科六班,政治經濟科七班;</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大學部法律系二十一班,政治經濟系各十三班,司法組三班,司法會計專修科三班,書記官專修科及監獄官專修科各兩班,連同朝陽大學階段前後計算,畢業同學約萬餘人,教授講師亦有二百餘人,法律科系同學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除了少數從事研究和執教外,最大多數在司法方面服務,抗戰前後的全國各級司法機構,無不有朝陽同學參加工作,在司法界有「無朝不成院,無朝不開庭」的讚譽,即在臺灣省,當我民國四十三年接掌司法行政部時,各法院尚有朝陽同學四百餘人參加工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朝陽同學服務精神,在社會上已有永恆卓越的評價。</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谷鳳翔)</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02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