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商學●國際貿易理論】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商學●國際貿易理論</FONT>】</FONT></STRONG></P> <P><STRONG>國際貿易廣義可稱為國際經濟學,分為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兩大部分,前者為個體經濟學之應用,後者則為總體經濟學之延伸;</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狹義而論,僅指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以及現代學派等國際純貿易理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國際貿易理論(The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係指國際貿易基礎理論與國際貿易政策兩部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國際貿易基礎理論部分(一)國際貿易理論,係分析商品及勞務之國際交換之基本原因及因果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Smith)於西一七七六年發表國富諭,提出絕對利益原理(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來解釋國際貿易之原因,在經濟學領域上開始有了貿易之存在。</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一八一七年經濟學家李嘉圖(D﹒Ricardo)其政治經濟以及租稅理論一書中提出比較利益原理(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應用於國家間之貿易,以補充亞當.斯密理論之不足,於是國貿理論另成體系,之後密爾(J﹒S﹒Mill)提出相互需要均等法則(TheLawofReciprocalDemand)來說明貿易條件及利得,以補充比較利益理論之不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李嘉圖以為兩國商品之生產,即使沒有絕對成本差異,而存有比較成本差異時,此兩國仍可實行國際分工進行貿易,獲得貿易利益,李嘉圖完全以勞動價值觀點立論,並以兩國及兩國商品之貿易為前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密爾之相互需要均等法則,係以相互需要之程度作為決定貿易條件之要因,兩國由於商品交換而互蒙利得,決定兩國商品交換比例之要素為雙方貿易之比較利益,比較利益決定於兩國對於商品之相互需要強度。</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二)一八七九年馬歇爾(A﹒Marshall)之提供曲線,對於密爾之相互需要說進一步分析說明貿易條件之決定,一九三三年哈伯樂(G﹒Haberler)引進生產可能曲線,並廣泛應用機會成本之觀念於國際貿易上,以及魏納(J﹒Viner)提出社會無異曲線與生產可能曲線之組合,使古典學派之國際貿易理論進入新古典學派,以國際價值論代替了原來勞動價格說,並應用轉換曲線、生產函數及箱形圖關係與提供曲線、社會無異曲線及貿易無異曲線,分別說明國際貿易之供給與需要理論以及國際貿易之一般均衡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三)在李嘉圖之比較利益原理中,國際貿易之發生,係以兩國間商品之相對成本具有差異為前題,至於為何會發生成本差異並沒有說明,其後經兩位經濟學家黑克謝、歐林提出新理論,說明國際貿易發生之前,各國國內價格何以產生差異之原因,始彌補李嘉圖理論之缺點,其原理稱為H-O原理(TheHeckercher-OhlinTheorem)-係以兩要素模型,即勞動及資本兩生產要素,此原理認為貿易為由不同國家具有不同之要素異賦所產生,一個國家富於資本者,其資本密集性商品有較低之邊際機會成本,因而該國對此商品之生產具有比較利益,則該國將輸出資本密集性商品,同理一國富於勞動者將輸出勞動密集性商品。</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H-O原理之模型,成為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最基本之模型之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依據H-O原理,進而探討貿易之影響,將使各國間要素價格趨於均等化,要素可自由移動,商品在國際間能自由移動,使商品價格趨於均等,則要素價格在貿易國間亦將趨於均等,此種原理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為現代貿易理論主題之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四)經濟成長與國際間之生產要素之移動,對於國際貿易之關係及影響,為國際貿易理論研析之對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前者係從生產與消費方面分析經濟成長對於貿易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技術進步之經濟成長與國際貿易之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後者係指國際間勞動與資本兩要素之移動,分析直接對外投資之動機與經濟福利,資本移動之吸收能量及貸款機構、技術之引進,以及移民之經濟效果等內容為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五)運輸成本與國際貿易亦為國際貿易研究範圍之一,分析運輸成本之經濟效果、運輸成本與貿易之運行方向等理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二、國際貿易政策部分(一)關稅與工業保護政策:了解關稅之意義與關稅結構,關稅對於生產與消費之影響以及關稅效果,並分析關稅與貿易條件,以及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理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二)國際經濟結合之理論與實際:包括國際經濟結合之基本觀念、經濟結合之形態、經濟結合之理論、經濟結合之動態效果、經濟結合之成就,以及開發中國家經濟結合之可行性等在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三)開發中國家之貿易政策及貿易問題:研析開發中國家所面臨之問題、國際商品價格協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與貿易暨關稅總協定(GATT)、國際經濟援助之方式及進展等主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徐永新)</STRONG></P>
<P><STRONG></STRONG> </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372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