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2-12-11 00:12:08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中央大學】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1 09:33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中央大學</FONT>】</FONT></STRONG></P>&nbsp;
<P><STRONG>我國大學從六朝而明代而中華民國,多設在南京城北、欽天山下(北極閣)、珍珠河畔(玄武湖),鍾山為窗,綠蔭滿地,正是講學的理想境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而學統綿延,達一千七百多年的光榮歷史。</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古今中外的各大學難以相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央大學具備了三種特色:一、科學精神:遠在一千五百年前,劉宋元嘉年間,南朝大學的祖沖之,就曾發明了世界上最早也最精密的「圓周率」,在世界上佔有輝煌的記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明代定都金陵,南京國立大學簡稱「南雍」,在永樂年間,學生曾達萬人,為十四世紀世界第一所大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東亞諸國,均派留學生來我國學習,故譯學盛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那時在南京下關設有造船場,掀起了中世紀的航海事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南京大學的後面欽天山上,建有天文台與氣象台,經常從事測候工作,對農產豐收,水利暢通,都有很大的助益。</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民國四年,南京高等師範成立於「南雍」舊址,其後由東南大學而中央大學,為當時首都最高學府,與北大齊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般人認為北京大學是文學革命的起源地,而南京高師則為科學研究的大本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國科學社就在那時成立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科學社的領導人中,很多是南京高師的教授,如郭秉文、劉伯明等,名師薈萃,盛極一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北伐勝利後,北方有好些大學,如北大和清大等校的科學教授,多從南方的大學敦聘去的,而且多是南京高師和東南大學的高材生,從北伐勝利到抗戰發生,這十年間(自民國十六年到二十六年初),政局安定,可說是中國學術界的黃金時代,中央大學培育出不少傑出人才,例如世界最著名的女科學家吳健雄,便是中大物理系的畢業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民國四十七年,中大校友倡議在臺恢復中央大學,教育部長張其昀,鑒於中大的科學傳統,又逢世界性的「地球物理年」,乃建議行政院,先設地球物理研究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地球物理是一門新興的科學,上窮太空,遠涉重洋,下入地殼、地套深處(核心)。</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颱風、地震、海底的鑽探,皆在其研究範圍以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五十一年秋,中大研究所遂招收第一屆新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此中大復校可說是在世界科學浪潮中,來補充西太平洋地球物理的一環,臺灣便居於關鍵性的地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今國內領導從事地球物理方面研究工作的,多為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早期畢業同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革命精神:明代南京國立大學,經歷了二百六十五年,出了一位非常傑出的校友,便是開發臺灣的鄭成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鄭氏有雄才大略,以臺灣為基地,肩荷光復中華的重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他的革命精神,在這個海上中華建立起永不沈沒的精神堡壘,普及民間,深入人心,而今中大乃為其文化上、學術上的嫡系傳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創造精神:民國二十七年,我國對日本抗戰的時期,中大由校長羅家倫平安率領全校員生,並攜帶圖書、儀器,以及優良品種的家畜隨之搬遷至四川重慶沙坪壩。</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十年羅校長辭職,由顧孟餘接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十二年二月至三十三年六月,先總統蔣公亦曾一度兼任校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政府遷臺後,蔣公對中大仍特別關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五十六到五十七年五月請求政府恢復大學部,這段時間我堅持主張自苗栗遷校至中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蔣公指示:「中大是綜合性的大學,規模宏大,要為未來留發展餘地。</STRONG><STRONG>中壢地方人士熱忱歡迎中大建校,有地五十甲,自較適宜,高速公路通車後,交通亦甚便利,宜即定案。</STRONG><STRONG>又中大遷建中壢,可先恢復理學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此才算塵埃落定。</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這段期間特別要感激有遠見的校友們,如張其盷、喬一凡等給我精神上的支持,使我不氣餒、不退縮、不灰心,更有信心的勇往直前做到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今天我們看到中大理學院已正名為中央大學,擁有文、理、工三個學院,中文、外文、數學、物理、大氣物理、地球物理、土木工程、化學工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等十個學系:統計、數學、地球物理、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化學工程等六個研究所,及地球物理博士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現還在不斷發展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校址高爽寬敞,廣廈弘開,綠樹成蔭,清風流水,令人心曠神怡,不但是學術研究的理想環境,更為地方青少年帶來良好的休閒活動和進修閱讀的好場所。</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大復校後,單在地球物理這方面,已培育了不少人才,而今已成為推動我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中堅分子,對國家的經濟建設,是有很大貢獻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戴運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引用:<A href="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53" target=_blank>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53</A>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中央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