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2-12-7 22:55:25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歷史哲學】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歷史哲學</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歷史哲學(PhilosophyofHistory),是哲學的一支,依照對歷史一詞的區別用法分為:一、對歷史的思考過程加以批判的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或者二、對歷史的實際過程賦予特殊意義的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前者稱為批判的(Critical)歷史哲學,後者稱為思辨的(Speculative)歷史哲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批判的歷史哲學涉及到的問題可分為下列約主要四組:一、關於歷史思想之本性的問題:歷史知識是否為一種獨特的(Unique)知識(觀念論歷史哲學),或者是否與其它的知識(例如,自然科學所追求的知識)在性質上完全相同(實證論歷史哲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關於歷史中的真理與事實的問題:歷史敘述或命題之被承認為真,是因為它們與證據所顯示的事實之間存有吻合性(Correspondence),抑或是因為它們之間存有邏輯的一致性(Coherence)(觀念論歷史哲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歷史的觀性:史學是否永無法排除個人或集體的主觀興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的客觀性是否與科學的客觀性在概念上有所不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四、歷史解釋之性質:史學家對他所研究的事性所做的解釋工作是否有任何特性,抑或是否與科學家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工作在性質上完全相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思辨的歷史哲學涉及到的問題可分為下列的主要兩組:一、形上學的問題,或傳統的歷史哲學(如康德〔Kant〕、赫德〔Herder〕、黑格爾〔Hegel〕等的歷史哲學)的問題:全部歷史過程之意義與目的為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非嚴格的哲學問題:全部歷史過程之因果關係的動力何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生哲學、馬克斯〔Marx〕的唯物史觀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哲學一詞是西元十八世紀時,伏爾泰(Voltaire)所首先起用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關於這一詞,歷史哲學家有種種不同的定義,最主要的:一、是一個由歷史家自己決意的歷史思想,以代替重述古書中所找出的故事(伏爾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二、是一種考察全部歷史過程的意義與目的的研究(黑格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三、是一門如自然科學一樣,對支配歷史事件原因的普遍律的研討(實證論者);</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四、是一個以反省的思考方式重建過去的思想經驗的工作(何林吾德〔Colingwood〕)。</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西洋哲學史裏,最早可溯至奧古斯丁(St.Augustine)的上帝之城(TheCityofGod)一書中,即有歷史哲學的影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中國哲學史或史學史裏,則公羊家的三世說(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陰陽家的五行終始說,以及王夫之的理性史說約近於思辨的歷史哲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劉知幾的史通,則表現出中國固有的批判歷史哲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方有毅)黑格爾所著的歷史哲學(ThePhilosophyofHistory)一書,原是在西元一八二二年所作的演說,而死後(一八三一年去世)於一八三二年到一八四五年陸續出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此書中,黑格爾認為凡是世界性的歷史人物,在領導其國家時,有完全的自由,亦即他若是自認有利於其國家完成世界性的使命,那麼他一切的所作所為,均是合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書堅持歷史有其計畫,而哲學家的任務就是認知此計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是歷史決定論,所以黑格爾主張歷史是人類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一項進步的過程,也是在遂行上帝給予人類逐漸實現自由之神聖目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歷史的如此必然過程:第一步是自野蠻人的生活躍進達到秩序和法律的狀態,所以必須有國家的建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建立國家的世界性歷史人物必須使用武力,或甚至暴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書中,黑格爾極力強調惟有秩序和法律,方能給予人民以真正自由。</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弦外之音似乎是,只有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方才可以不受此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人民對於國家現有的一切制度和規定,惟有尊重和服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不應有懷疑或違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黑格爾應該算是一位保守派人物,所以,一向視現狀為歷史發展的顛,而應該予以全力維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他究竟多少不否認未來發展的可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江金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188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歷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