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像攝影】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全像攝影</FONT>】</FONT></STRONG></P> <P><STRONG>holography</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力學名詞辭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全像攝影是一種以雷射為光源,利用同調光干涉原理,不通過鏡頭而能記錄物體真實立體影像的攝影術,由美籍匈牙利科學家DennisGabor於1948年首先提出同軸全像片的概念,但直至1960年代高強度同調性光源的雷射問世後,全像攝影才開始實際地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由Leith及Upathieks首在1962年用雷射光源實現了Gabor的概念,並將其改良為離軸全像片,成為今日全像攝影所常用的離軸參考光束佈置,且首先證實了任意形狀物體的三度空間立體影像均可被記錄,自此以後全像攝影在各方面的應用,經由許多研究者不斷地予以發掘而進展一日千里,也成為展示媒體和量測技術上一相當重要的工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全像攝影與一般攝影最大不同處,在於利用光的干涉現象,可以同時記錄由物體表面反射光的振幅和相位,振幅的大小與物體的表面反光度有關,而相位的分佈情形則與物體的外形有關,故拍攝完成後的全像片經重建影像的程序後,可以顯示物體的立體影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基本成像步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拍攝全像片,記錄物體表面反射的波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如圖1所示,雷射發出的同調光,經分光鏡後,分為照物光束及參考光束,二者分別經空間濾片濾清並放大後,在全像底片上彼此干涉形成繞射光柵,這是一種複雜的干涉圖紋,記載了物體反射的光學波前,經過顯影等沖洗程序後即成為全像片,再進行如圖2所示的影像重建,即以循原參考光角度的光束照射全像片,由光柵的繞射作用,即可展現物體的立體影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