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音樂】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機遇音樂</FONT>】</FONT></STRONG></P> <P><STRONG>AleatoryMusic</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過去的音樂傳統中,絕大部分的音樂作品都是事先寫好樂譜,然後由演奏者按照樂譜所規定的方式進行演出,不僅巴洛克音樂如此,十二音列的音樂亦是如此。</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除此之外,事實上音樂的演出中含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這些因素使得音樂的演出不可能產生重覆的情形,而音樂也成為一種不斷在形成與改變的「不確定」藝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機遇音樂或稱「不確定音樂」(IndeterminateMusic)即是極端地發揚上述音樂理念後的產物,對機遇音樂者來說,音樂不僅是演奏者的「再創造」,在音樂欣賞的同時,演奏者與欣賞者也同時成為創作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音樂既然是一種不確定的藝術,當然原本固定的樂譜也可取消,使音樂徹底地成為一種即興的創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當代的機遇音樂者以凱吉(JohnCage,1912~1992)為代表,他發揚了美國爵士樂即興演奏的精神,不由作曲家預先寫好曲譜,而是由演奏者依據一定方式即興發出音響,使得音樂演出成為一種偶發性的結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凱吉所創作的機遇音樂中,可以舉出兩件作品做為代表,一是他在一九五一年所創作的〔想像風景第四號〕,演出方式是由兩位演奏者同時打開十二臺收音機,運用這些不同收音機所接收到的不同電臺的節目,製造出不同想像風景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第二件作品則是他在一九五四年所作的〔四分三十三秒〕,演奏方式是由一位穿著禮服的鋼琴家登臺後,在鋼琴前靜坐四分三十三秒後,再一聲不響地下臺,其間由觀眾的期待不安所產生的呼吸心跳與靜默時外界的雜音、現場的省思氣氛交織成一首無聲似有聲的音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除了凱吉之外,不少現代音樂家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含有機遇音樂的成分在內,如拉托斯拉夫斯基(W.Lutosawsky,1913~)、漢徹(H.W.Henze,1926~)、布列茲(P.Boulez,1925~)等人在其作品中都留有部分的樂段供演出者自行抉擇或安排順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雖然這些作曲家的作品都有樂譜存在,但其供演奏者所發揮的幅度顯然較過去音樂作品中的裝飾奏要大了許多,他們一般仍被視為有限度的機遇音樂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