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4 23:00:44

【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教育管理策略(美國)】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教育管理策略(美國)</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EducationalManagementofStudentPolitics(USA)</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教育管理策略,指校方或其他相關教育人士在面臨政治性學生運動(Studentactivism)時所應持有的態度及處理策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九六○年代是全球性學生運動的高峰期,包括西德、法國、美國、東歐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處都發生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學生運動不僅在當時蔚為風潮,同時對於後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六○年代的學生運動裡,以美國的學生運動最具代表性,無論在行動的方式、接觸問題的範圍、思考的方向等方面都最為全面與完整,而且美國學生運動過後也留下了最多的研究文獻,或來自官方,或來自非官方,對於當時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種種現象與成因均有檢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學生(特別是大學生)具有熱情及充滿理想的特質,在接受到思想的啟迪之後,面對社會或政治上種種不公現象時,難免會升起投入政治活動進行社會改革的熱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除了學生所具有的特性外,根據一九七○年研究校園動亂的總統委員會(ReportofthePresident'sCommissiononCampusUnrest)報告,分析當時學生參與政治活動主要原因有三:越戰、種族問題與學校現行制度。</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我國學者厲威廉則歸納了美國六○年代學生政治活動的原因為動態、靜態兩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靜態方面包括:(1)社會傳統與宗教約束不復存在,當時學生在家庭、學校常遭到挫折與憤恨,故很容易將這些情緒投射到社會、學校與政府等一切權威機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3)種族歧視依然存在,成為黑人學生發展校園運動的藉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4)當時學校制度仍有種種缺點,由於二次大戰後大學教育迅速擴充,學校本身產生了鉅大的改變,學生一方面在學校中常感到陌生與孤單,另方面也常對學校管理墨守成規與課程不符實際需要感到失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再加行政管理上,校長一直忙於籌款及政治事務,與學生甚少接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學校行政人員也仍本著以往家長式的管教態度,對於學生要求放寬宿舍規則、學生能適度參與校務等願望置若罔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教授則是只顧自身的專業研究,在全國各地及國外參加各種會議,與學校及學生的關係還不如與其他學校同行人士的親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5)大學所具的特殊環境適合政治活動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大學是社會的雛型,美國大學在戰後包括各民族、階層的分子在內,學生一方面在學校中很快地即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來相互聚集及認同,也可以在學校圖書館及教授講堂中獲得思想的啟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加上大學生有充分的閒暇活動的時間,容易孕發各種政治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動態原因方面,包括:(1)越戰的升高,使得大學生反戰之風越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種族衝突事件頻傳,爭取「黑權」(BlackPower)成為黑人學生政治運動的主要信仰;</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3)中共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對於美國大學激進社團的成立與活躍有極大的鼓勵作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4)激進團體的策畫與指導,在六○年代後期存在著許多青年學生組織的激進社團,其中組織最龐大、影響最深的首推民主社會學生聯盟(StudentsforaDemocraticSociety);</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5)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各大學學生在行動串連呼應上取得很多便利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在六○年代美國學生運動過後,檢討的著作與調查報告甚多,除了總統委員會之外,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CouncilonEducation)、聯邦防止暴亂研究委員會(TheNationalCommissionontheCausesandPreventionofViolence)都曾針對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成因進行分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檢討報告及其他相關專著提出的因應學生政治活動的教育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1)教育行政單位在處理學生政治活動問題的態度與方式上均須加以改進,特別是直接負責學生事務的行政人員,應採取較為彈性的政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大學的校務會議中,也應增加學生代表的比例,讓學生對於校務有參與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校長也必須加強與其他行政單位及教授、學生溝通的管道,定期與學生自治會的代表會晤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2)教授在大學的行政管理方面也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對於全校、系所的事務,無論是教學或一般的行政事務,都應有更多的參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了能擔負起行政單位的監督顧問及學生與校方之間的溝通橋樑,教授應成立一個強有力的代表組織。</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學校行政單位也必須充分看重與運用教授代表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在現代的大學中,教學研究趨向專業化,教授的升遷、薪給等皆以教授的研究成果為準,而未考慮教授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反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為了解決此種問題,學校也必須在制度上加以修正,在考慮教授升遷問題時,也應兼顧教授的教學成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3)當學生所參與的政治活動引發激烈衝突時,學校行政單位尤需以冷靜態度來面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首先應該將各種爭議性的問題予以區分,何者是學校可以討論與接受的,何者是與學校無關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其次也該將蓄意肇事、別有目的者及一般學生予以區分,學校應盡量將爭議性問題交由學生自由討論,並要鼓勵溫和派的大多數學生表示意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當有學生違犯校規或法律時,固然應採校規或法律制裁處理,但學校在處理時仍應本著教育者的立場,而不能預設立場或偏向其一黨派,以免引起更大的糾紛。</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此外,為了維護校園的自主與獨立性,學校也應避免將軍、警、特勢力引入校園,否則可能會招致更大的反彈與動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總之,以成人眼光來看,大學生似乎仍不夠成熟,往往對於理想陳義太高,易流於衝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正因為學生政治活動常有著一股成人政治活動中所沒有的理想性,所以在處理時絕不能刻板地以暴止暴或任意抹黑,而忽略了學生政治訴求背後的動因。</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當六○年代美國學生運動高漲、校園日益動亂時,美國政府曾動員國民兵或警察進入校園中,結果造成學生死亡的慘案發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我國過去也不乏軍警特人員進入校園中強行逮捕學生的案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些外來力量的強行干預,後來證明不僅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同時也戕害了學術自由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今日我國社會日趨多元,政治愈趨民主開放,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不再如同以往被視為洪水猛獸,加上學生心智及年齡愈趨成熟,大學不再是知識的象牙塔,它同時也應成為社會與學生個人間的橋樑,讓學生在多元的活動中(包括政治活動)能充分學習,並為未來的社會生活作預備。</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教育管理策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