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帶動的研究法】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說帶動的研究法</FONT>】</FONT></STRONG></P> <P><STRONG>Theory-DrivenApproach</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說帶動的研究是指一個研究是透過研究者所採用的理論來界定研究問題,建構研究方法,詮釋研究數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其實是傳統研究法的本質,但這個本質一直為研究者所忽略。</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為一般客觀主義(objectivism)把研究方法視為一個客觀與理性的工具,由研究者應用來研究獨立且與研究者沒有關聯的研究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研究者常誤認自己的研究正是價值中立、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個誤解直到孔恩(T.Kuhn)提出典範(paradigm)的觀念才得以逐漸澄清,他認為常規科學活動其實只是在科學典範內的解謎活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也就是研究活動本身雖然經由嚴謹分析與定義問題,精心的形成假說,嚴密規劃實驗,細心的蒐集資料,與仔細的分析資料。</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是這些均是植基於研究者所採取的理論,在這理論架構之內進行嚴密的邏輯推演而已。</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樣的研究本質,提醒在進行研究時,必須相當謹慎的注意研究的內、外效度,以提高研究結果的通則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說帶動的研究法基本上是一個演繹(deduction)的過程,與其不同的是引用歸納法(induction)的數據帶動研究法,這個方法,以「自然主義」研究法為例,其共同的特徵是,研究者不刻意操縱被研究者的環境,而在被研究者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研究開始不用既有的學說或假設,所蒐集之數據基本上是描述性的,研究步驟與研究問題卻都由數據顯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雖有時會採用暫時性的假說,但也在持續比對法(constantcomparativemethod)下,由新發現的數據來與予修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最後的產物為有實據的立論(groundedtheory)。</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研究者通常會主動了解並報告被研究者的主觀見解,以相對論為哲學基礎,即以參與觀察為主要手段,詮釋研究的數據與發現。</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數據帶動研究法雖不以追求通則性為主要目標,但對個案研究能達到全面且深入的效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若配以內、外效度的強化,則能逐漸提升其有實據的立論的通則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