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分化】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課程分化</FONT>】</FONT></STRONG></P> <P><STRONG>CurriculumDifferentiation</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課程分化指對不同的學生實施分殊的課程,而使學生獲得不同的學習經驗。</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謂不同學生可能有幾種畫分方式:(1)不同類型、性質的學校,如高中、高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同一學校內的課程分組,如高中的社會組與自然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3)能力分班或班級內能力分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4)學生自由選修而形成分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黃政傑,民78:頁237)由正式的教育階段觀之,各國大約在中等教育階段開始實施正式的課程分化,使不同學生朝不同方向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由學習層面觀之,則不論任何階段皆可能出現不同型態的課程分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課程分化的主張可追溯至早期科學化的課程理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論者認為依照「將原料製造成最適當產品」的原理,應按個人能量實施教育,因此課程必須符合不同層級的需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即課程分化的基本原理是因材施教,希望教導學生適合其性向或志趣的課程內容。</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然而教育既是個人未來發展的基礎,不同的學習經驗必然引導學生朝不同方向發展,間接決定個人未來生涯與社會地位,是以課程分化的問題並非「因材施教」觀點所能完全解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潛在課程學者認為,學生在班級或學校的能力分組所產生的標籤作用、教師期望、師生關係、評分制度及其他種種潛在課程,都可能使學生產生差別性的學習,造成課程分化的實質效果。</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社會學研究中也發現,學校分流與社會階層有高度正相關,顯示學校教育可能成為階級再製的工具,其中課程分化所扮演的角色值得特別注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凡此皆指出課程分化亦有其負面意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與課程分化相關的問題諸如:課程分化與教育機會均等的關係、應提早分化或延緩分化、課程分化的標準及其意識型態、課程分化的時機等,均引發許多教育問題的討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