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哲學】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對話哲學</FONT>】</FONT></STRONG></P> <P><STRONG>Dialogphilosophie</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對話哲學指當代猶太裔思想家馬丁.布柏(M.Buber,1878~1965)的主要哲學思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布柏的哲學思想係以「對話」(dialogue)為其核心,高舉「我-汝關係」(I-Thourelationship)在人類存在經驗中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般學者在研究布氏的思想及生平時,常以神祕主義、存在主義及對話哲學標示布柏的思想發展歷程,而對話哲學階段正可說是布柏前期思想與成熟後的融通,一方面其中有不少的神祕主義及存在主義的成分,另方面則呈現了布柏特有的宗教情懷。</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布柏早年沉浸於研究德國中世紀末神祕主義者的思想,後來在其獲得博士學位後五年內,重新回歸猶太文化的研究,並潛心於哈西德教派(Hasidism)的鑽研,由此對於猶太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更激發了布柏的「對話哲學」思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其正促使布柏改變神祕主義宗教立場而朝向對話哲學發展的是一個事件:某日布柏在虔誠地投入宗教對話後,接受一位青年的來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雖然布柏自覺相當專注,但並未對年輕人心中深層的需要與疑惑有所了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後來布柏得知該位青年的死訊,因而反省到雖然當時他曾與青年對話,但實則該次對話並不真實。</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布柏體認到人世間種種衝突的癥結在於人際間並沒有真誠的對話。</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九二三年出版的〔我與汝〕(landThou)象徵了布柏對話哲學的成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布柏曾自述其思想:「我沒有學說,只是不斷在對話。」</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此可見「對話」在布柏學說中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基本上,布柏的對話哲學包括下列的意義:(1)對話哲學中所講的對話並非一般意義下的語言或理智行動,而是存有者主體間的存有交融。</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傳統哲學理論常將「理性」視為人的獨特本質,但實則人的獨特本質惟有在「對話」中才能直接認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人類必須經由與世界、他人及上帝間建立對話關係,其存有才能獲得圓滿的實在,其「位格」(personality)方得以彰顯;</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3)人在與他人或他物溝通時,有兩種不同的立場或方式,一為「我-汝關係」,另為「我-它關係」(I-ItRelationship),在前者中對話或關係為基本活動,而後者則是經驗或宰制利用。</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布柏認為此兩種關係間可以加以轉換,而對話哲學的真正義蘊即在指出此兩種關係的轉換應該健全,透過「我-汝關係」對於「我-它關係」的轉化,讓人與他之間的對話能更為和諧,並呈現存有的整全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4)真誠的對話應該是對話者間各自均以整全的存有投入,對話中所用的稱述與回答也都應該出自內心深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故對話其實是一種「全心全意的」(wholehearted)行動,也是一種「存有之愛」的展現;</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5)在人與他的對話間,有時常因現實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圓滿完成,但人應該有「存在的信賴」,相信任何性質的存有者其實皆為「潛在的汝」,以朝向真實的對話來進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6)現代社會的最大危機即在疏離與信任的缺乏,也就是人類對話能力的衰弱。</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對話哲學的根本目的即在呼籲人類「轉向」,重新回歸真實的存有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布柏的對話哲學在當代的哲學、神學、社會哲學、政治哲學及心理學等學術領域都有廣泛的影響,而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際方面也有頗多的啟發。</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依據對話哲學的觀點,「教育即對話」,教育歷程的核心既非教師亦非學生,而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教師是世界或文化的承載者,而學生則如同教師一樣具有人的「位格」,一切教育的影響其實都在師生之間的存有融通亦即對話中發生。</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對每一位教育者來說,每個受教者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存在的尊嚴與意義,唯有當教師真誠地以其生命的全部存有投入教育活動,進入與學生的相互對話中時,教育活動才能發揮深刻的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