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3 02:35:48

【實踐】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實踐</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Praxis,Practice</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實踐」一詞通常用以指「實際的人類行為」而言,這些實際的行為包括政治與道德的行動,與嚴格的智識活動有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將「實踐」與「理論」(theory)及「製作」(production)加以區分,認其屬於一種「實用的科學」(practicalsciences)。</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亞里斯多德認為,實踐的知識與理論知識的不同處,後者係人類以理性功能中的最高的直觀理性來面對不可改變的和永恆的存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前者則是人類在面對可改變之存有時,以「實用智慧」(phronesis)來探索實踐性的問題。</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實踐的知識也與製作的知識不同,因為後者最後在導向「作品」及「技藝」;</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前者則在透過良善的行為實踐與審慎的選擇,來達到良善的生活,其導向在於人類的「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近代哲學中,康德(Imm.Kant)雖將認知與實踐的理性功能予以畫分,但是更強調實踐理性的優位功能;</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實踐理性並不是屬於技術層次的實踐問題,而是訴諸自由意志的真正實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至於後來的德國觀念論則視實踐是一種歷史的過程,如黑格爾(G.W.F.Hegel,1770~1831)強調由實踐形成社會的功能,而馬克斯(KarlMarx,1818~1883)則認為實踐是社會的產物,是「理論」與「實際」的綜合,也是人類本質的展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辯證唯物論者並進一步認為,社會實踐是所有知識的真理基準。</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存在主義者則認為實踐是一種人類所獨具的行為模式,如雅斯培(KarlJaspers,1883~1969)即以為實踐是使人完成人所以為人的存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當代詮釋學者嘉達美(H.G.Gadamer)分析了亞里斯多德對於實踐、理論與製作所作的區分後,認為雖然當時亞里斯多德所強調的重點是在於進行道德行動而能做出正確的評估,但是亞里斯多德的所作區分對於人類卻有「詮釋學」上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嘉達美解釋,透過亞里斯多德的闡明,原先屬於政治或道德行動的「實踐」已轉化為存在於社會科學中種種理解形式中的「實用智慧」,而這種「實用智慧」或是「實踐的科學」正是社會科學進行自我理解的唯一的方法論型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前述「實踐」意義的轉變更清楚地彰顯了「實踐」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教育本身就是活活潑潑的生命表現,任何只重視理論的解釋,均難見周全,甚至有教育過程褊狹化、教育目的僅放在技術層次考慮之危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容否認的,自從十九世紀以降,自然科學的實徵主義典範主宰了整個學術研究的趨向,也支配了教育學研究中理論與實踐關係的定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有些教育學者將教育科學視為一種經驗的、理論的純科學,以為教育學目的在於對教育實際獲得一種法則性的認識,使得教育實踐僅成為教育法則或教育理論的運用,甚至將教育學視為不過是技術的科學,實踐置諸科學理論之下,成為科學管理下的一種技術運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實踐」的詮釋學意義面向的轉變,則可視為對於這種實徵主義所主宰的教育理論的反省;</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透過將「實踐」視為是社會科學(或教育學)研究的方法論型式,可以了解到教育理論不能像前述的經驗,分析的教育研究典範一樣從實踐中脫離出來。</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理論雖然原則上參與了實踐的責任,幫助實踐者詮釋教育情境,並協助其作出適當的教育決定,但是理論與實踐間事實上形成了以實踐為優先的辯證圈。</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