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克斯主義】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新馬克斯主義</FONT>】</FONT></STRONG></P> <P><STRONG>Neo-Marxism</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二十世紀以來,因馬克斯主義者對馬克斯思想詮釋角度的差異,形成「正統馬克斯主義」(OrthodoxMarxism)與「西方馬克斯主義」(WesternMarxism)兩大陣營,後者企圖尋根於馬克斯思想之源頭,掌握馬克斯年輕時代所受青年黑格爾學派(YoungHegelianSchool)之影響,對馬克斯的〔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做理論的重新詮釋與建構,因而掀起研究「青年馬克斯主義」(YoungMarxism)的熱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種「重新發現」馬克斯主義的作為,稱為「新馬克斯主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西方馬克斯主義」與「新馬克斯主義」兩者之範疇界定十分紛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西方馬克斯主義」一詞首先出現於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Merleau-Ponty)一九五五年所著〔辯證的探險〕(AdventuresoftheDialectic)一書,稱是盧卡斯(G.Lukács)〔歷史與階級意識〕(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出版後在西歐產生的思想體系,除奠基者盧卡斯、格蘭姆西(A.Gramsci)、柯西(K.Korsh)、布洛克(E.Bloch)等人外,尚包括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school)、存在主義馬克斯主義、佛洛依德派馬克斯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斯主義、新實證主義馬克斯主義、布達佩斯學派、南斯拉夫實踐派……等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馬克斯主義」不僅包含「西方馬克斯主義」,而且涵蓋馬克斯主義近年來的重新解釋與發展,如李歐塔(Jean-FrançoisLyotard)、詹姆森(F.Jameson)等人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馬克斯主義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斯主義對社會主義革命出現之預言的落空,進而產生質疑與否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另一方面是因為反對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觀及第三國際的專制共產主義,認為那些都是庸俗的馬克斯主義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馬克斯主義者認為,真正的革命事業與社會變革,必須取決於群眾的自覺與行動,不是把實踐哲學僵化為經濟科學條件的機械形式,也不是政黨精英把群眾當成達成社會變革的策略性手段,而是透過群眾潛在能力的覺醒,以全體人類的自我解放來做為集體實踐的基礎,所行的社會總體革命運動,所以必須從政治、文化、經濟等社會條件以及意識形態等各方面自我反省與批判,以建立自主性的個體。</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如盧卡斯發揚馬克斯「商品拜物主義」(FetishismofCommodity)的理念,極力呼籲人們不要被資本主義社會「物化」(reification);</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格蘭姆西一反馬列主義的「實踐科學」,而視馬克斯主義為「實踐哲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柯西強調人類意識的自我實踐,因此要對現存社會做意識形態的批判。</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馬克斯主義進一步與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科學甚至教育學等等學科相結合,在當代的許多重要的理論中皆可見到新馬克斯主義的蹤跡。</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存在主義馬克斯主義者沙特(Jean-PaulSartre)認為二十世紀是馬克斯主義時代,而存在主義只是依附馬克斯主義邊緣發展的思想體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梅洛龐蒂認為存在主義的任務是要人由物返回真正的人,這也是反對異化的真正本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社會批判理論依循青年馬克斯思想而發展,其中霍克海默(M.Horkheimer)、阿多諾(T.W.Adorno)、馬庫色(H.Marcuse)等人,批判現代科技文明對人類的宰制,造成人與自然、社會、甚至自我心靈的異化(alienation);</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哈伯瑪斯(J.Habermas)分析人類生活要素,提出人類的三種認知旨趣(interests),強調「解放旨趣」對自我、社會之批判與重建的重要性,並從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觀點發展「批判詮釋學」,將之視為辯證的社會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阿杜塞(L.Althusser)從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獲得啟示,提出「共時性」(TheHomogeneousContinuityofTime)與「多元決定律」(LawsofOverdetermination),修正馬克斯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形成了「結構主義馬克斯主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後結構派傅科(M.Foucault)、德希達(J.Derrida)等人提出對科學的懷疑與批判、對語言符號質變的批判,而詹姆森對後工業文化的反省、羅狄(R.Rorty)對主體哲學的批判等,使得馬克斯主義由結構主義走入後結構主義,甚而走向後現代主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德拉—渥爾沛(G.Della-Volpe)將馬克斯主義的辯證法視為現代實驗科學的唯物主義邏輯,是「具體—抽象—具體」循環的科學方法,於是形成了「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斯主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裴比希(R.Prebish)、法蘭克(A.G.Frank)將馬克斯的剝削概念放入國家與國家之間,而先進國家與落後國家在「中心—邊陲」(center-periphery)的架構中進行不平等交易,是文化上的新殖民主義,於是產生的「依賴理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華勒斯坦(I.Wallerstein)也以「世界體系」(worldSystem)來分析資本主義對世界各地的影響,這些研究促使馬克斯主義與發展社會學發生聯繫。</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新馬克斯主義者弗耶阿本德(P.K.Feyerabend)對科學方法論提出批判,提出「非科學成分」對科學成果的貢獻,批評唯科學主義(Scientism)在方法論上的獨斷,並自稱是一位認識論上的無政府主義者,於是馬克斯主義在科學哲學上發生了影響力。</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教育方面,卡諾伊(M.Carnoy)所著〔教育即文化帝國主義〕(EducationasCulturalImpenialism)即是立於世界體系來看各國之間的教育發展狀況,也啟開教育依賴理論之先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之後凱利(G.Kelly)、歐特貝克(P.Altbach)與阿諾夫(R.Arnove)等學者也陸續以依賴理論的概念來說明工業化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教育發展的狀況,成為比較教育方法論之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艾波(M.W.Apple)分析課程中的意識形態,認為學校透過潛在課程再製了(reproduction)階級社會與其社會權力的不平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課程研究的發展上,派納(W.Pinar)、麥唐納(J.B.MacDonald)、基諾士(H.Giroux)、休伯納(D.Huebner)等人結合存在主義、現象學、心理分析論與新馬克斯主義,產生了再概念化學派(reconceptualists),對當前課程思潮進行批判,並從意識形態、政治、經濟等層面探究課程的本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另外,波迪爾(P.Bourdieu)從文化資本的角度分析再製的過程,認為社會的宰制權力以隱性方式控制學校課程,透過教育過程製造霸權文化,進而達成宰制目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總之,新馬克斯主義在教育方面的論述,大都在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教育被統治者或資產階級控制與操縱,以及教育制度的異化與物化等相關問題提出反省與批判,主要在揭露社會條件對知識分配與人們意識型態的制約,希望教師與受教者在教育的過程中隨時做意識型態的批判,使學習者獲得主體的自覺能力,進而產生自決的實踐行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