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結構主義</FONT>】</FONT></STRONG></P> <P><STRONG>Structuralism</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結構主義是一種以結構分析方法論為核心的現代哲學思想,起源於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盛行於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尤以法國為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這種結構分析的方法廣泛應用於語言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心理學、文學等領域。</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此派的先驅,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人類學者李維斯陀(ClaudeLévi-Strauss,1908~),思想史學者傅科(MichelFoucault,1926~1984),精神分析學者拉崗(JacquesLacan,1901~1980),社會學者阿杜塞(LouisAlthusser,1918~1990)。</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結構主義源於對現象學與存在哲學的反動,因為現象學與存在哲學過於強調人的主體性與自我,存在哲學更強調以「每一自我」為出發點,結構主義從理性主義處接受了機械論的宇宙觀,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其實是無數外來影響下的產物,人的思想不過是反映客觀世界,受社會、心理、文化因素所影響,尤其受語言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結構主義者對結構的見解並不一致,一般而言,結構是指變化萬千的實在界表面下的不變成分,亦即邏輯的定律、典型與系統,因此任何學科均有其基本的結構,各領域的學者均可對社會形態和文化活動進行分析,尋求認識事物的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對結構共同的看法,則是:(1)人乃通過先驗的概念或模式,來認識事物的內在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結構具有整體性,整體各成分相互聯繫自行調整;</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3)成分間的關係比單獨的成分,更為重要;</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4)同時性觀察更重要;</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5)應由社會結構來看人的認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李維斯陀提出結構主義時,認為各種不同程度文化中的不同禮儀、習俗之間,具有一些親屬的基本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傅科試圖在思想史中尋找思想形成與改變的不變規則,提出「認識型」(epistem)的理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謂認識型是指一個時期支配科學認識的重要型式,即該時期的知識潛在結構,表現為文化類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拉崗用結構分析人的無意識活動,認為無意識結構與語言結構相似,無意識仍是主體與其他(包括他人與環境)的交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於阿杜塞則以結構主義研究馬克斯(KarlMarx,1818~1883)的著作,認為馬克斯主張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結構的因果性,因而宜用多元決定論代替以往的一元決定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般而言,結構主義的不處是未能說明結構的發生與發展,皮亞傑(JeanPiaget,1896~1980)另提出發生學結構主義(geneticstructuralism),強調認識結構的動態發展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