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2 01:10:24

【建構計畫】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建構計畫</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Bauplan,ConstructuralPlan</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德國教育家巴爾勞復(TheodorBallauff)依據瑞士人類學家波特曼(AdolfPortmann)的兒童應盡早與外界接觸的理論,建立了「建構計畫」。</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謂「建構計畫」,其目標在養成「完整的人」(ganzerMensch,WholeMan),而「完整的人」的培育,應該有新的眼光,不能再以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是知識的裝填)做為工具。</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建構計畫」所要建立的論點是:教育是以精神能力之培養為前提,並且重視各方面的「結構關聯」。</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如人的手必須視為工具,與工作有關,能使用於工作之中。</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種計畫主張對人的能力進行研究時,應該面對現實,用客觀的眼光去觀察人的發展過程,尤其是人的「精神能力」常會披上一層外衣,在研究時就必須除去這層外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稱為「建構計畫」,是因為人具有精神本質,早期兒童的精神能力是一種層級的現象,必須像房屋的建築一樣,從基層去建構,所以訂下「建構計畫」,是基於精神科學的觀點,偏重於精神方面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