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日本)】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武道(日本)</FONT>】</FONT></STRONG></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武道是與文道相對的概念;</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中國古代的書籍中,已有「文武二道」的名詞,也有「忠孝兩全,文武兩道」的用語,於此我們可隱約了解武道有別於文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武道的意義,在日本的中世和近代期,更被加入倫理觀念,使之具備特殊意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日本江戶時期,有一名叫大道寺友山的人寫了一本[武道初心集],這可能是第一次使用武道名稱的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後,武道這名詞之使用,幾乎和「武士道」是同義語,而武道也就成為代表武士階級日常生活的行動規範,以及約束他們對生死態度的準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明治政府以後,因為走向歐化政策,有一段時間對本土武術較為忽視。</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經過日本的西南戰爭和中日戰爭等兩大戰後,對劍術和柔道的軍事效用重新給予評價。</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所以大致從明治二十年起,以「武道」為名的武術解說書開始流行,並逐步加入近代軍人的皇國思想,而此時武道所指的是劍道和柔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後武道成為「數種武藝、武術的總稱」以及強調「國技和思想性」兩種含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八九五年於京都成立民間團體「大日本武德會」,其主要目的為推展日本武術的運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該會於明治三十八年(1905)成立「武術教員養成所」,其後經由「武術專門學校」,再發展成一九一九年設「武道專門學校」,專門培養柔道和劍術的專任教員,而此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民間組織轉為政府的外國組織,並以軍事目的為主而更改組織架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總之,此組織在近代歷史中,對普及「武術總稱的武道」及「思想的武道」發揮絕對的功能,而於一九四六年解散。</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至於學校中推動武道的情形,大致如下:在江戶時期,藩立的學校或町道場,本來很鼓勵被稱為「在來武藝」的傳統武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但一八七二年實施新學制後,明治政府拒絕有關武術的振興工作,其中特別是在明治十六年(1883),文部省所做「劍術及柔術調查」結果,認為劍術和柔術做為體操科的正規科目是不恰當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逼裁定直至一九一一年都被遵守。</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然而現實上,以之當做課外活動和隨意科目的方式,卻逐漸被允許進行,因此到一九三一年滿洲事變(我國稱為「九一八事變」)時,在中學和師範學校,男生變成必修劍道和柔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九四二年),已經由「體操科」改為「體鍊科」的課程中,武道和「體鍊科體操」並列,成為「體鍊科武道」,自此武道成為確定的科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然而在此同時,中等學校以上,已將除柔道和劍道以外,和實際戰鬥有關的軍事訓練也納入武道教材中,致使學校教育中的武道教育變質。</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戰後,盟軍頒布禁止武道活動命令,武道改稱為「格技」,目的是要捨去思想性的概念部分,只強調其武藝功能部分。</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在所謂「武道」,主要指相對於外來的運動項目,而泛稱日本本身所擁有的武術,內容包括柔道、劍道、弓道、空手道、相撲、少林寺拳法、合氣道、柳刀道、刀劍道等九項目。</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各項目各有聯盟組織,加上財團法人「日本武道館」共十個團體,於一九七七年組成「日本武道協議會」,該會於昭和六十二年(1987)制定[武道憲章],規定了日本現代的武道概念,強調透過武術的鍛鍊以磨練人格、提高見識、培養有為的人才為目的。</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另外,又有「日本古武道協會」,一九八七年時約有七十六個流派入會。</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同時,日本全國都有「武道館」的設置,提倡武道的發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又有五所大學的體育學部設有「武道學科」,在高等教育中推動武道。</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次,一九六八年也成立「日本武道學會」,約有一千名會員,在進行武道和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相關研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一九八九年日本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中,重新出現「武道」一辭,四十多年來由不強調「思想性」、「價值性」的「格技」,再恢復成「武道」,是否表示又逐步恢復戰前的軍國思想,值得進一步探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