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皮爾-沃爾夫假設】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沙皮爾-沃爾夫假設</FONT>】</FONT></STRONG></P> <P><STRONG>Sapir-Whorf-Hypothesis</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美國語言學家沙皮爾(EdwardSapir,1884~1939)與沃爾夫(BenjaminLeeWhorf)(沙皮爾的學生)提出了著名的「沙皮爾-沃爾夫假設」,他們對美洲印地安語言作廣泛的調查,並對那些語言的知識和理論有重大的貢獻:1.相對論:對於文化相對論的貢獻是,闡明了不同語言的族群,以用不同的方式認定現實界。</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他們思想的方式決定他們說話的語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決定論:對語言之間可能預料變異的數量和類型沒有什麼限制,並包括其語義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語言對思想決定性的影響是全面性,無語言的思想必不存在。</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把以上兩種主張放在一起,就會得出結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方式,在他們形成的概念方面所發現的變異,不存在任何限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又如果某人能發現一種方法,去制約人們所學習的語言,就能控制思想。</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以上之沙皮爾-沃爾夫假設,雖有爭執,認為其假設不當,但是沙皮爾的一段話卻值得肯定:在語言人類學的命題方面,每一種文化內涵都可以在語言中表現出來,傳遞字義需要新文化經驗。</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語言的形成獲得肯定,交談也就顯得有意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不但基於本質決定經驗,而其大部分經驗在經驗的材料中,可解釋為隱藏的意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沃爾夫的論點比較激進,偏向於「語言的相對原則」(linguisticalrelativeprinciple)。</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係不會再有問題,於是「文化形成思想」,及「思想本身發生在語言裡」的理論得以建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如英語、德語、梵語、中國話等,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巨大的結構系統,在這系統中,文化預先決定了語言的形式與範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基本上,每一句話,不但是告知的,也在傳遞文化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現象與關聯,以及產生的意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沃爾夫所要建立的是「語言結構的基模」(structureschemaoflanguage),依據語意去了解字的意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