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0 08:51:45

【自我應驗預言】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自我應驗預言</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Self-FulfillingProphecy</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自我應驗預言是羅森索(R.Rosenthal)與傑克布森(L.Jacobson)研究教室內教師期待與學生智能發展的關係,並於一九六八年出版〔教室中的比馬龍〕(PygmalionintheClassroom)一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書中提到為探討上述關係,以美國西海岸的橡樹學校(OakSchool)六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期待,可能成為後者的自我應驗預言,亦稱比馬龍效應(Pygmalioneffect)。</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即當教師期待若干兒童的智能顯示較進步的發展時,那些兒童就會有較進步的表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晚近許多的實驗也支持教師運用期望造成的效應,這種效應不僅發生在教室情境中,即使教導學生運動的技能亦然;</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有的研究雖非都顯示類似的效應,但是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如此。</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羅森索與傑克布森為了說明這種教師的運作,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假設,曾引用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賣花女〕劇本中,演員杜立特(ElizaDoolittle)的話表示:你確實真正見到,……淑女與賣花女之間的差別,不在於她表現的行為方式,而在於她所得到的處置方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對哈金斯教授來說,我總是一個賣花女,因為他把我當賣花女看待……但是我知道,對你來說,我可能是一個淑女,因為你總把我當淑女看待。</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一項以小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低年級學生在預測教師期待以及報告他們與教師交互作用的差異模式方面,其準確性不如高年級學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是低年級學生對教師期待重視的程度,高於高年級的學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我應驗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