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20 05:10:58

【生成性的學習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生成性的學習模式</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GenerativeLearningModel</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生成性的學習模式為魏特克(M.C.Wittrock)和奧斯本(R.T.Osborne)等人在一九八○年代提出的,他們認為學習者會積極的對於外來訊息建立自己的模式或解釋(inventamodelorexplanation),並由此判斷和推論進而建構新的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這些外來的訊息產生新的知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這個理論基本上是屬於建構論的學習理論,結合了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兩領域,說明學習者的大腦所已經儲存的記憶(即原有知識和處理訊息的策略)與感官所接受的外界環境的訊息刺激產生交互作用時,大腦根據過去的記憶會主動積極而且有選擇性的注意某些訊息,加以處理,將新的環境刺激或訊息與舊有的記憶建立連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魏特克等人的假設為當學習者將新的外界來的訊息與原有儲存的訊息或知識產生連結時,則學習就發生了,連結的產生主要是學習者使用了訊息處理的策略。</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外,奧斯本和魏特克分別對他們的理論提出進一步的修正,說明產生連結的作用是在建立新的意義,亦即,學習同時包含了產生訊息的連結的過程和建構新意義的過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另外,奧斯本和魏特克強調學習者對外來訊息主動建立自己的解釋和引伸,這是一種主動「生成」的過程,但是這種過程有別於有意義的學習中對語意的處理,以及基模理論中把外來訊息放置於合適基模中的被動「生成」過程,亦即生成學習模型認為學習者在聽講、閱讀、觀看示範或進行實驗時,為了解所學的題材,必先自行想出模型或提出一套解釋,以便從記憶中選出一些訊息加以組織和連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因此,魏特克特別指出要探討學生如何學習自然科學,必先了解學生究竟如何運用其自然形成或非正式習得的對科學的整體概念和思考方式,來學正式的、較抽象複雜的科學家對自然現象的解釋。</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不過,奧斯本和魏特克等人所提出的這個生成性的學習模式並沒有解釋清楚建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而且,這個模式對新的訊息和正確而相關的知識之連結抱持太樂觀的想法,雖然,生成性學習模式為建構學習意義的理論,但是,為了建構必須要吸收訊息,以及如何讓這些訊息和先前知識相接觸和連結,而主要產生新舊知識連結的地方可能在工作記憶(workingmemory),因此,生成性學習模式又類似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approach),與建構論在邏輯上不太能相連。</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成性的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