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製】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文化再製</FONT>】</FONT></STRONG></P> <P><STRONG>CulturalReproduction</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再製」是一種批判性理論,批判現代學校教育受資本主義與統治階級之宰制,經由符號語言的教導,再製統治階級的文化暴力與中產階級的文化資本,藉以維持統治權威的正當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理論強調,「語言」是一種文化資本,文化資本的質與量因社會階級差異而不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於學校的權威是由統治權威所賦予,因此教學語言與課程內容都來自於統治階級的文化,隱藏著統治階級的意識型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現代學校教育的功能乃是教導與再製上層社會的文化資本,傳遞統治階級的文化專制,藉以維護統治權威的正當性。</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再製」是再製理論的兩個主要架構之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社會再製」係以較鉅觀的角度批判當代學校再製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以延續資本主義霸權的統治。</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文化再製」則以語言、文化等較微觀的角度,探討現代學校的教學、權威、學校制度等因素,如何受資本主義統治霸權所支配,用以再製資本主義社會階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再製理論主要是由法國學者波迪爾(PierreBourdieu)所提出,但英國教育社會學者柏恩斯坦(BasilBernstein)對語言與課程的分析,也是文化再製理論的主要論者之一。</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此理論的主要概念如下:1.資本主義宰制學校教育:現代教育是一個受統治階級所支配的機器,負責分配社會地位:不但創造、維持、再製社會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專業的和非專業的),也再製切合經濟生產所需要的各種「性情」。</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於資本主義宰制了教育制度,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乃成為學校各種教學的基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學校裡有知識的生產者(教師)和被再製者(學生),一如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宰制者(資本家)和被宰制者(工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換言之,為了使學校教育的結果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生產,統治階級支配學校教育,選擇資本主義或上層社會的文化作為學校課程,運用中上階級的語言實施教學,教導統治階級的符號暴力,以進行統治階級的文化專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知識」是「文化資本」:「知識」猶如物質性的資產或財物,可以創造生產、保存與累積,因此是一種文化性的資本。</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在任何社會裡,「文化資本」都是「統治的文化」,亦即是「文化霸權」的實質內涵。</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資本愈多的家庭,愈接近統治階級,反之則屬於被統治階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於個人擁有的文化資本的多寡,決定他的社會地位,統治階級乃以「控制文化資本的取得途徑」,作為再製社會階級的一種手段。</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換言之,教育制度的主要功能乃是傳遞並再製統治階級的文化資本。</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大學、中學、小學」,或「學術教育、技職教育」,或是「不同重要性之課程」所形成的「學術層次」(academichierarchies),隱然即是社會層級(socialhierarchies)的縮影。</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生家庭地位愈高,文化資本愈雄厚,受學術教育的機會就愈多,教育成就也愈高;</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反之,低社經學生缺乏文化資本,在智育課程上的表現不佳,因而多接受技職教育,教育成就較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3.文化資本之再製:中產階級不僅富有經濟資本,而且也都把「教育資格、學校證書、知識能力」視為一種「資本」(文化資本),並竭盡其能的運用學校教育以再製這些資本。</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具體的說,文化資本之再製的方式有三:(1)設置分化式的課程: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進入不同的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接受不同課程的教育,以培養未來不同職業層次的人。</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2)課程內容偏向中產階級:在中學的課程之中,層級較高的學科,對於中產階級家庭學生而言,相當容易學習。</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為課程內容,實即統治階級的文化,因此對中產階級家庭學生有利。</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反之,勞工家庭的文化與上層社會差距甚大,成就較低。</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3)學校教學語言以中產階級語言為主:學校課程的語言型態與風格大多屬於中產階級語言,容易引起中產階級家庭背景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不利於勞工階級家庭學生的學習。</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學校教學的語言型態與風格傾向於維護既有的社會階級。</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由上述文化資本再製的情形可知,當代教育制度始終存有一種矛盾:教育雖然日趨民主與開放,但是學校課程與教學卻仍然保守,緊緊依附於資本主義與中產階級的利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學校教育雖然一向宣稱公平,實際卻掩飾了知識分配的不均。</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再製理論雖然以較微觀的立場,從學校教學語言與課程內容去論證社會階級的再製,但是過於機械式的因果推論與唯物主義觀點,也受到許多批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批評者認為,文化再製理論缺少歷史眼光,遺漏了對「學校與國家」、「教育與人力市場」之關係的分析。</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從歷史發展看,人類社會不斷競爭,並沒有絕對的宰制型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文化再製論顯然過於強調經濟因素與資本(權力、金錢、知識)的影響,卻忽視了教育制度的相對自主性,以及教育對社會變遷的主動影響。</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而且,社會與學校文化都是多元的,是由許多相互衝突的次文化所組成,是一個「不穩、矛盾、不對稱而多層面的」結構。</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其中宰制與抗爭對立,順從與抗拒並存,文化霸權並非絕對的宰制力量。</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文化再製理論的錯誤在於否定人類先天的智力差異,行為的主動性,淡化了複雜的人際互動關係。</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更重要的是,文化再製論的背景為西歐工業社會,這些國家多受資本主義的宰制。</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資本家高踞社會上層,控制知識與文化,建立英才教育制度,因此教育機會並不均等。</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卻不同,這些國家受資本主義的影響不多,而統治權威乃是出於寡頭政治霸權。</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因此,文化再製論雖可批判歐美工業發達社會,但在運用的範疇上卻有相當的限制,對新興國家而言,社會階級的形成與統治權威的型態,有異於工業發達的社會,不適合文化再製論的說法。</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STRONG> </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