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 發表於 2012-11-11 16:22:13

【中國節慶】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國節慶</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F&eacute;tesChinoises,les</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辭書名稱】舞蹈辭典</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類別】:芭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舞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首演於1754年7月1日,巴黎喜劇歌劇院。</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諾威爾(Jean-GeorgesNoverre,1727-1810)編舞,拉摩(Jean-PhilippeRameau,1683-1764)作曲,布凱(LouisBouquet)服裝製作。</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故事內容:廣場上正忙著為慶典佈置場地,背後層層階梯上坐著十六個中國人,另外三十二位也一列坐在座梯上表演啞劇,先前的十六個人從階梯走下,加入另一隊從居室中出來的十六位中國官員及其下人,所有的舞者排成八列,一上一下摹擬狂風巨浪。</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然後全部的中國人一起下台階,開始一場極其特別的遊行,六位白人奴隸扛出豪華轎子,裡面坐著一位盛裝的滿清皇儲,兩個黑人駕著一輛馬車,裡面也坐著一位優雅的中國貴婦,後面跟著一列吹奏樂器的中國樂隊……遊行在展示異國風味的新奇排場下結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所有的中國人都回到座位上,場景換成是一家陶瓷工廠(或酒店),有三十二個巨大花瓶,澆水時裡面突然冒出三十二位中國人,結尾是一段三十二個人的對舞(contredances)的團體舞,排場奢華浩大。</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3世紀時,歐洲已與中國交往頻繁,1601年一齣宮廷節目中有一位衣著裝扮似是而非的中國王子,1723年《中國瓷器小丑與醫師》(ArlequinPagodeetM&eacute;decin)中有一場以中國宮殿為背景的畫面,1755年伏爾泰的戲劇《中國孤兒》(L&acute;OrphelindelaChine)將孔子的倫理思想戲劇化,十八世紀耶穌會牧師在北京設計了一座法國式庭園……,當時有關於中國的瓷器、絲綢、漆器、藝術及見聞都廣為歐洲人喜愛,舞劇出現中國題材,自然不足為奇。</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實際上,本作品的首演是在1749年的巴黎,但並不成功,之後在馬賽(1749)、史特斯堡(1751)、里昂(1751或1752)的演出漸次修改,到1754年在巴黎重演時才大獲全勝,作品仍承襲先前Andr&eacute;Campra(1660-1744,法國作曲家,曾為歌劇院創作極多的舞劇及歌劇作品)的大型,奢華、雜湊式舞劇的特色(與諾威爾之後宣揚的「劇情舞劇」理論完全背道而馳,令人驚訝,很難理解):舞台上宏偉的場景、精巧的圓舞、龐大的舞群、大量的舞台特效,超越先前所見,震撼觀眾;</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沒有故事性,遙遠異邦的中國驚異遊,洛可可式的想像邏輯,古老中國狂想的場景設計,讓觀眾嚮往不已,演出長達十小時。</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諾威爾並不喜歡這支作品,之後寫的一些雜文中刻意不提。</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多年的思索,1760年出版《關於舞蹈與舞劇的文集》(Lettersondancingandballet),提出「動作化舞劇」(balletd'action)的見解,為舞蹈改革立下文字上的理論基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1807年自負的說:「我對舞蹈的改革,影響深遠直追葛路克(ChristophWillibaldGluck,1714-1787)對歌劇的貢獻。」</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然而莫扎特卻抱怨他音樂的敏銳性不足(之前,編舞者大多身兼作曲者,而諾威爾卻沒有)。</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當時巴黎的喜劇歌劇院(Op&eacute;raComique)的經理莫內(TeanMonnet)為了與巴黎歌劇院(ParisOp&eacute;ra)互別苗頭,召募了一群才智之士製作創意作品,讓它成為更具活力的劇場,他也用油燈取代蠟燭來照明。</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英國佐利巷(DruryLane)劇院的主持人葛瑞克(DavidQarrick),對諾威爾推崇倍至〔稱他為「舞蹈界的莎士比亞」(TheShakespeareofDance)〕,計劃在倫敦推出這支作品,但突發的英法戰爭及倫敦觀眾的反法情緒高漲,公演引發暴動,只得草草結束。</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英國的演出是以《變身的中國人》(LesM&eacute;tamorphosesChinosese)為劇名〕</STRONG>&nbsp;</P>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