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節由來(圖)】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6-4 23:45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Red;">元旦節由來(圖)</span>】</font></strong></p><p><strong> </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strong></p>
<p><br><strong>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strong></p>
<p><strong> <br>“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strong></p>
<p><strong><br>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strong></p>
<p><strong><br>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strong></p>
<p><strong><br>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 ”;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strong></p>
<p><strong><br>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strong></p>
<p><strong><br>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strong></p>
<p><strong><br>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strong></p>
<p><strong> <br>“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strong></p>
<p><strong> <br>“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strong></p>
<p><strong><br>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strong></p>
<p><strong><br>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strong></p>
<p><strong><br>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strong></p>
<p><strong><br>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strong></p>
<p><strong><br>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strong></p>
<p><strong><br>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strong></p>
<p><strong><br>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strong></p>
<p><strong><br>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strong></p>
<p><strong><br>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strong></p>
<p><strong><br>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strong></p>
<p><strong><br>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strong></p>
<p><strong><br>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strong></p>
<p><br><strong>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 </strong></p>
<p><strong><br>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strong></p>
<p><strong><br>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了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元旦的含義。 </strong></p>
<p><strong><br>“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strong></p>
<p><strong><br>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strong></p>
<p><strong><br>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strong><strong>一歲節序,此為之首。”</strong></p>
<p><strong><br>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strong></p>
<p><strong>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strong></p>
<p><strong><br>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strong></p>
<p><strong><br>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strong></p>
<p><strong><br>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strong></p>
<p><strong><br>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strong></p>
<p><strong><br>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1月1日為新年。 </strong></p>
<p><strong><br>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strong></p>
<p><strong><br>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strong></p>
<p><strong><br>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strong></p>
<p><strong><br>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strong></p>
<p><strong><br>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strong></p>
<p><strong><br>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 </strong></p>
<p><strong><br>在我國,還列入了法定假日。</strong></p>
<p><strong><br>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 </strong></p>
<p><strong><br>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strong></p>
<p><strong><br>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strong></p>
<p><strong><br>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strong></p>
<p><strong><br>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strong></p>
<p><strong><br>元旦發展史。 </strong></p>
<p><strong><br>元旦,也被稱為“新年”或“新歷年”,是指公曆的1月1日。但在古代,“元旦”即是今天的“春節”,也就是農曆新年。 </strong></p>
<p><strong><br>元旦是很多國家的法定假日;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元旦均為法定假日;中國大陸及台灣均作為法定假日休假一天。</strong></p>
<p><strong><br>習俗方面,“元旦”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 </strong></p>
<p><strong><br>漢語“元旦”涵義:“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即早晨天明的時間,也通常包含一天之意。</strong></p>
<p><strong><br>因此“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strong></p>
<p><strong><br>民國以前,元旦即現在的春節。 </strong></p>
<p><strong><br>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對“元旦”說法不一致。 </strong></p>
<p><strong><br>夏代為正月初一(夏曆1月1日)。 </strong></p>
<p><strong><br>商代為十二月初一(12月1日)。 </strong></p>
<p><strong><br>周代為十一月初一(11月1日)。 </strong></p>
<p><strong><br>秦王朝時期為十月初一(10月1日)(參見農曆#夏曆、殷歷和周歷的分別</strong><strong>漢朝漢武帝太初元年時,鄧平等人創立了“太初歷”,定正月初一為元旦,此後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strong><strong>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公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 </strong></p>
<p><strong><br>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名為“元旦”。 </strong></p>
<p><strong> </strong></p>
<p><strong>元旦詩話。 </strong></p>
<p><strong><br>〔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strong></p>
<p><strong><br>“元旦”一詞來源古代,非指公曆新年,而是農曆正月初一,亦即春節。</strong></p>
<p><strong><br>宋吳自牧《夢梁錄》中《正月》開篇話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strong></p>
<p><strong><br>“元旦 ”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以及南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等詩文中。</strong></p>
<p><strong><br>元旦古稱元日、元正、元長、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從古到今,歷代詩人都為元旦抒情作詩,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strong></p>
<p><strong><br>古代元旦宮廷有賀歲之禮,規模宏大而隆重。<br><br>三國時曹植《元會》詩:“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描寫了曹魏時元旦賀歲的場面。 </strong></p>
<p><strong><br>唐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之二:“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strong></p>
<p><strong><br>表達了已過60歲的詩人不懼衰老、昂首挺胸進入新一年的風貌。 </strong></p>
<p><strong><br>唐代另一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裡堪驚兩鬢霜。</strong><strong>好是燈前偷失笑,屠甦應不得先嘗。”</strong></p>
<p><strong><br>“戴星”,即頂著星宿,比喻晚歸或早出。 </strong></p>
<p><strong><br>“觴”,即酒杯,可作飲酒解。</strong></p>
<p><strong> <br>“屠蘇”,是元日專飲的多味藥酒,古人認為飲此酒可以防病消災。飲此酒有個規矩,老少不能同時共飲,而是從年幼者依次而來。</strong></p>
<p><strong><br>因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雖然每人都要增壽,但實際上年少者得了一歲,而年長者卻失了一歲,所以大家勸年少者先飲,以示祝賀,而讓年長者後飲,以避忌諱。 </strong></p>
<p><br><strong>唐人孟浩然寫了一首《回家元日》詩,雲:“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strong><strong>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strong></p>
<p><strong><br>在大唐盛世,“田家佔氣候”,自有半年樂,而詩人“無祿尚憂農”的情懷,則更是讀書人的高尚品格。 </strong></p>
<p><strong><br>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strong></p>
<p><strong><br>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strong></p>
<p><strong>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strong></p>
<p><strong><br>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strong></p>
<p><strong><br>當然,在古代歌詠“元日”的詩篇中,最著名的當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strong><strong>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strong><strong>為後人傳誦不衰。 </strong></p>
<p><strong><br>明代陳獻章的《元旦試筆》有如一幅“樂歲圖”。</strong></p>
<p><strong><br>詩人在詩中寫道:“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strong></p>
<p><strong><br>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 </strong></p>
<p><strong><br>清代愛國詩人張維屏的《新雷》,雖未用“元旦”、“元日”等詞彙,卻以元旦為題,寫出人們賀歲、迎春的喜悅:“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strong><strong>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strong></p>
<p><strong><br>一代偉人毛澤東,1930年1月寫了一首《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strong><strong>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strong><strong>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欣賞這首詞,猶如走入一幅壯闊的風景畫,全詞淋漓酣暢,清新自然,充滿了樂觀、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strong></p>
<p><strong><br>1942年董必武在重慶寫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strong><strong>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strong><strong>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strong><strong>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strong></p>
<p><strong><br>欣賞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覺得字裡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誠。</strong></p>
<p><strong><br>其時抗戰維艱,惟有精忠報國,方可期來日樂土安家。</strong></p>
<p><strong><br>詩中所說的“勝利茶”,是當時重慶商店裡出售的紙包茶,意在預祝抗日勝利。</strong></p>
<p><strong><br>以新鮮事物為掌故入詩,可見董老對舊體詩的革新意識。 </strong></p>
<p><strong><br></strong> </p>
<p><strong>引自:</strong><a href="http://cathay.ce.cn/history/200901/01/t20090101_17850204.shtml"><strong>http://cathay.ce.cn/history/200901/01/t20090101_17850204.shtml</strong></a></p>
頁:
[1]